他是诺奖经济学奖得主却差点辍学拍过电影炒股打败99%同行

2019-12-07 10:00

打印 放大 缩小

  随着各种报道的深入,塞勒的多重身份也逐渐浮现出来。套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斜杠青年”,这位满头银发、72岁的老人当之无愧地是一枚“斜杠老年”,其跨界的领域之多超乎一般人想象。

  拥有文学、哲学专业背景的他,搞起经济学喜欢研究“常人干的蠢事”,长期被视为“学术叛徒”,很多日后影响深远的论文遭到多家期刊退稿。

  塞勒是第一个提出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讨论中并发展出行为经济学的学者,尤其热衷于向经济学家普及心理知识,他甚至巧用心理学帮助奥巴马在竞选中胜出。

  学术研究之外,他还经营着基金公司,连续十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曾打败99%的同行,使基金规模增至37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股神”。

  一个有意思的传闻是,塞勒坚信有一天自己会获得诺贝尔奖,所以每逢诺奖公布前夕,他都会提前理发,好等记者上门留一个好印象。

  上世纪70年代,他在罗彻斯特大学就读哲学博士期间,他的导师一度认为他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学生,天性也比较疏懒,论文也没法发表,差点辍学,刚毕业时也找不到工作。

  不过,最后他去了该校商学院找到了一份讲师的工作,从此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是行为经济学的最知名的理论家之一。

  在朋友看来,“塞勒之所以特别,因为他是一个很懒惰的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自己懒惰且不擅长数学,对哲学议题也不太有耐心。

  “非理性”始终是和塞勒紧密相连的。但被记者问到“怎么花掉900万瑞典克朗(约730万人民币)的奖金?”一辈子都在提倡理性消费的塞勒沉思片刻,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根据我的理论,当然是怎么不理性怎么花了!”

  尽管行为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研究中的“显学”,但它曾不为主流所容,今年已经72岁的塞勒也长期被视为“学术叛徒”,有些影响深远的论文当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

  善于洞悉人性的弱点的塞勒认为“当传统智慧犯错,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睁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如今我们从结果来看,虽属不当行为,却也无比理性。虽然他自己承认懒惰且不擅数学,对哲学议题不太有耐性,但是他观察力相当敏锐,可以凭实际观察获得可贵洞见。

  早年,塞勒曾把调查结果给指导教授罗森看,罗森叫他别再浪费时间,但是他仍沉迷于这个议题。塞勒开始搜集反常现象,最后列出他所谓的“清单”。这份清单反映理性经济人(经济学家常讨论的一个虚构物种)与真实人类(我们这个物种)之间的差异。

  有人对地上掉的一分钱毫不理会,却忙着去抢微信里同样价值的红包。为什么?塞勒会告诉你,因为人人心里都有好几本账。在他看来,这些“反常”却是正常,因为人类心理模式存在着弱点。

  基本上,传统经济学家的论点认为,即使个人会犯错,竞争市场与看不见的手仍会解决问题,最终修正错误。但是塞勒说,这些经济学家即使用上双手,依然无法让这个理论变得完备。“看不见的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否则他们没有其他合理方式能做出市场将人类转化为理性主体的结论。”他确实知道以复杂的经济理论来看,由于市场压力之故,即使个人不理性,价钱可能终将全然符合理性,但他认为“这套说法确实听似合理,甚至还挺有说服力。但它恰巧是错的。”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非常有趣的一点是,通常诺奖委员会在颁奖时会明确强调获奖经济学家的具体贡献,但对于塞勒教授,却是给了一个领域——行为经济学。这是对塞勒教授的肯定,更是对行为经济学的认可。

  与经典的经济学不同,行为经济学强调人并非完全理性,很多决策会受到心理因素影响,是真正“走心”的经济学。自新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研究两获诺奖,三位行为经济学家获得诺奖,不得不说,“走心”的行为经济学越来越流行。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是第一个因“走心”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他还是《思考,快与慢》一书的作者。卡尼曼认为,塞勒是第一个提出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讨论中并发展出行为经济学的学者。当年获奖后,卡尼曼说,“我并不想放弃委员会对我个人贡献的肯定,但是我要说实际上大部分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整合工作是由塞勒完成的。”

  由此可见,称塞勒为最“走心”的诺奖经济学家,也并非言过其实,也因此,他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实至名归。

  最喜欢向经济学家普及心理知识的人”,坊间此前曾流传一个好玩的传闻:塞勒知道自己迟早也会获奖,所以,他总是在诺奖宣布前就去理一个发,好等到记者找上门来的时候给大家一个好的印象。

  塞勒不但在学术界颇有成就,在市场上的“实战”成绩也名列前茅。和巴菲特之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将价值投资理论应用到实战中一样,塞勒也将行为价值理论用于市场操作。

  1993年,塞勒和一名叫富勒的教授共同创建了一家名为“富勒&塞勒”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于投资美国小企业股,“赢道”就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买卖造成的股价偏差。

  很多人以为行为金融学只是研究投资心理学的,其实并非如此,行为金融学一个主要的领域是挖掘出其他人犯错造成的投资机会。

  早在1985年,塞勒就发现,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接下来的3-5年会成为输家,而过去表现差的股票会在接下来的3-5年成为赢家。这个现象用当时的金融理论解释不了,而塞勒把这个现象归因于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过度自信”。

  要测试自己是不是过度自信很简单,只要问一下觉得自己的开车技术比平均水平高还是低。通常超过90%的人会说自己水平比平均水平高(也就是超过50%),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截至2016年前的15年,塞勒的行为价值基金实现年均10%的增长。2015年,Russell 2000小额股本指数下跌7.5%时,他的小额股共同基金打败99%的市场同侪,基金规模激增1倍至37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股神”。在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只基金资产规模已达60亿美元。

  塞勒的第三重身份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资深学术顾问。在奥巴马竞选的时候,塞勒给了一个建议,通过当时深受年轻人欢迎的Facebook来为竞选筹款,想出的办法就是隔一段时间就在筹款人当中抽奖,可以得到和奥巴马握手和见面的机会。

  这个建议实际上是利用了心理学发现的大多数人会“高估小概率”事件的倾向。比如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案或者飞机失事报道之后,大家就觉得去赌城玩或者坐飞机不安全了。虽然被抽中可能性很小,但年轻人还是踊跃捐款,使得奥巴马筹到的款项超过了对手希拉里。

  在帮助奥巴马推动政策时,塞勒建议多采用中性或者正面的汇,因为相比那些负面的词汇,遇到的阻力会小很多。塞勒把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助推》,书名的含义是在改变人们的行为上,不需要做出大的改变,这样往往遇到很大的阻力。真正好的政策应该设计得符合大家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只要轻轻一推就能达成良好的效果。

  塞勒除了是一名行为经济学家外,他还在娱乐圈也留下了自己的影视作品。虽然他作为演员的贡献远远不及作为经济学家的贡献,但在亚马逊网站旗下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还是大名在册。

  塞勒早在2004年开始涉足影视圈,那时他即将60岁,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TAVIS SMILEY》,不过,在2015年客串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让他被更多人所关注。

  很少有经济学家客串好莱坞电影,而塞勒本人正是因为经济学界的名气,被邀请在2015年的电影《 大空头》中客串。

  《大空头》是一部解释2007年金融危机的电影,该片之前还角逐过奥斯卡。与塞勒在一张赌桌上演对手戏的是好莱坞小天后赛莲娜-格美兹(S elena Gomez)。电影中的他,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这部电影中与塞勒相关的经典台词就是“ 如果你相信人类做事情总有逻辑可循,那简直是疯狂之举。”这句话也被放在了塞勒公司网站介绍的上。

  塞勒将心理学洞察融入经济分析的尝试最早见于1980年,在行为经济学和金融行为学方面贡献颇多,此次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重点指出的是他在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制。

  在有限理性方面,塞勒提出了经典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即人的头脑中存在有关消费的心理账户。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1000块钱的工资和1000块钱的中奖彩票并无任何区别,但是由于存在心理账户,个体在做消费决策时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特别是从理性人角度而言,一个人或家庭可运用的是总体支出,但个体在做决定的时候,却为每一项都单独设类。如对于工资,一个消费者有可能会精打细算其用途,但是却会大手大脚花掉中奖的意外之财,然而其价值本质却是一样的。

  对公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影响深远。他的研究揭示了消费者的公平偏好可能会使得公司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无法提高产品价格。比如,意想不到的雨水可能会对雨伞造成意想不到的高需求,但如果店主提高价格以满足高需求,许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负面反应,并认为店主表现得很贪腐。

  做决定时,人们不仅要考虑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也有关于什么是公平的想法,积极地考虑别人的福利,比如通过合作或团结以及消极的方式(嫉妒或恶意)。大规模实验表明,人们不仅只是采取物质利益来维持他们认为的分配,也准备承担个人的费用,惩罚违反基本公平规则的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当天,官网发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投票:你是否认为新年计划总是难以落实?72%的人选择了“是”。塞勒的研究揭示,人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总是屈服于短期,让长期计划落空。

  塞勒设计了与心理学研究中十分相似的“计划者—执行者”模型,即解释“长期计划”和“短期需求”之间冲突的模型:譬如选择较长时间接受教育的人在学习期间收入较低,但可以追求未来的收益,这一理论众人皆知,但是在实践方面却并非所有人都有坚持,而这一研究有效地解决了西方养老金的一些难题。

  这一理论集中解释了人对于当下需求和未来需求之间的冲突: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在的自我,一个是看得较远的自我。在传统的经济学里面,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会一直考虑到将死之日,给后代留下资金。然而现实中,有可能一个人对今后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得不够,一旦这种个人行为成为群体行为,若不纠正,体育评论就出现了社会问题。

  相对于很多学院派的经济学家,塞勒对于政策的关注更多,更致力于用理论去影响和改变政策。在实践中,塞勒的理论推动了美国实施“为明天多存钱”养老金计划,令没有储蓄习惯的美国人提前存钱,通过把储蓄率和薪酬增长挂钩的方式,令参加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的美国人同意在每次加薪后,自动提升他们放入养老金的储蓄金。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