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崩溃论”武断又仓促

2019-12-21 10:02

打印 放大 缩小

  关于中国崩溃论的特点,既主观武断又仓促,从现象直接推导出崩溃的结论,没有经过论证或模拟,更没有考虑中国特色。中国经济发展趋于缓慢,但不会“崩溃”,中国现在正向平稳中高速、调结构的经济新常态转变,同时更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物简介:作者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发展经济学家。Scott Rozelle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包括农业政策、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贫困与不平等的经济问题等。他1966年开始学习中文,198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同中国学者合作,三十多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省份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2006年被中国教育部聘请为“长江学者”,2007年获得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终生成就奖,2008年获得“中国友谊奖”。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完成论文500余篇,并多次发表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 Review)》和《经济文献杂志(the 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

  “中国崩溃论”由来已久,从20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如“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社会崩溃论”等很多论调,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国都以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相反,这是好事,这些问题引起重视,就会有解决的机会。

  一些中国崩溃论的特点,大致是这样的:第一,从现象直接推导出崩溃的结论,没有经过论证或模拟,主观武断又仓促。第二,仅从指标和理论上讨论,没有考虑中国特点,也不清楚中国经济真正的隐患和解决办法。第三,一轮一轮没有间断过,中国经济一旦出现些异常迹象,媒体就会曝出“崩溃论”的错误警报。引用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的话说,是患上了“中国崩溃”综合征。经过一次又一次“落空”,崩溃论声音在减弱。从时间顺序上看,崩溃的言辞从激烈变成了谨慎,从有明确崩溃时间到没有崩溃时间。

  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不时冒出来的原因或动机,无外乎五点:第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第二,中国经济转型中暴露出累积的问题。某些学者及投资者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低估了中国抵御风险的能力,据此形成了悲观预期。第三,学术上以偏概全的结果。如混淆结论的假设条件得出了错误的GDP结果;或者重复计算得出的债务规模。第四,争夺国际投资的需要。唱衰中国经济,影响投资者信心,在上打压对手以获取国际投资。第五,利益驱动。某些投资机构欲做空中国,上炒作概念,根据零散的证据(增速减缓、投资泡沫等)来构造符合自身逻辑、有利于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解释自己的投资策略,一方面影响市场信心,利用经济的预期实现效应来牟利。

  首先,关于投资。投资占中国GDP的比例确实高,但高投资比率不一定意味着高浪费。体育评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创新,而创新是需要投资的。在当前出现的整体投资增速下降中,应该注意到的是民间投资、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快速上升的。

  关于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经常被认为是危机的一大可能催化因素,但是房产价格下降到理性水平,可能正好满足年轻人的刚性需求,也可能吸引大城市的新买家。政府还可以收购一部分未出售住房作为社会保障房。而且,中国政府近些年出台的控制房价的政策,是主动挤出泡沫的举动。房价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甚至下降,有效避免了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恶化,这也反映了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向健康趋势发展。

  在信贷泡沫上,不能单纯地看负债率、杠杆率的数字,因为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同样高于别国的储蓄率。在同样条件下,储蓄率越高,高负债触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疆域国土、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使其“大”得名副其实,其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不断提升。在经济紧密联系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世界需要中国来更好地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如消除贫困,反恐,气候变化,防止文明冲突等。我相信,随着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崩溃论”不会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也相信,面对当前的困难和质疑,“中国不会像瓷器一样脆弱。”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