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评论有讲究

2019-10-29 10:00

打印 放大 缩小

  当下,突发舆情已成常态,如何及时处置舆情、引导,评论是其中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新媒体评论是人们获取专业意见的重要渠道,比如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第一时间告知事实和相关进展外,也要及时发表观点,安抚情绪、回应关切,对受众关心的问题给予理性分析和引领,以权威观点引导。尤其是相关专家、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的评论文章和言论,对舆情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重大活动、节庆、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由于时效性强,一直是新闻宣传的重点,受众关注的热点,需要加强议程设置,引导社会。如果议程设置得当,会有助于提升宣传价值;如果议程被负面舆情占据,就会形成被动的局面,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在引导中,新媒体新闻评论正好可以发挥自身的实时性优势,第一时间抢占制高点,定向定调,发挥议程设置功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从发布平台的角度,新媒体评论可分为网络专栏评论、论坛评论、微博微信评论等。这些全新的评论形式具有很强的草根性、互动性,更加生活化,篇幅较短,语言活泼,是新媒体平台催生的新闻评论新形态。从技术角度看,新媒体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来传播评论,多媒体评论是大势所趋。多种传播手段的配合,文字、图片与视频的合理运用,也使得观点表达更为充分、更加直观、更有深度。

  当然,新媒体评论具有群众性特点,因为作者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就少了“官腔官调”,少了居高临下,而多了街谈巷议,多了新鲜活泼,内容涉及面广,问题讲得新鲜,读来亲切。新媒体评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时刻与网民心心相印,用群众听起来亲切、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的文风说话。因此,评论网新媒体评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离普通网民近些再近些。

  新媒体评论与时代同行,在语言上也应与时代同步。媒体要成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至少要在语言上充分体现时代特性。网言网语是时代特性的具体反映,新媒体人要做到改文风,遣词造句能够合乎时代节拍,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言网语。诸如“蛮拼的”“点赞”“朋友圈”等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网言网语,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对于媒体而言,灵活、巧妙地运用网言网语,有利于彰显媒体的活力,起到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增加好感的作用。

  网言网语渗透进大众生活,登上媒体平台,是普遍的现象。语言体系原本就是开放、多元的,一直在丰富和发展,网言网语与外语、专业术语等一样,都是大众生活与媒体新词语的来源。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近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十大流行语的互联网属性逐年增强,其中“颜值”“任性”等词语,不但在网上广泛传播,在传统媒体上也很常见,而“任性”甚至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新媒体评论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应该是有取舍、不迎合,在网络语言风靡的今天,需要把握好使用网络语言的尺度,要注意价值观导向问题。对于符合时代特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网络语言要发扬,说得恰到好处。对于庸俗的网络语言,一律拒之门外,不应该出现在新媒体评论中。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张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