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教育》:中学生的时事“宝典”

2020-01-06 11:33

打印 放大 缩小

  人们都把中学时代比喻生的花季。花季里的少男少女,沐浴阳光、承接甘霖,一切都如此美好。然而少年也容易迷惘,受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很多中学生对国内外局势,对时事的了解往往不够,而很多学科的考试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时政,学生们也往往会比较头疼。他们迫切需要一份“宝典”,一座“灯塔”,既能指引他们了解时事,又能让他们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时政教育》就是这样一份时事“宝典”。作为《中学时代》杂志旗下的一本刊物,《时政教育》是专门为中学生读者精心打造的时事类期刊,由济南出版社于1990年创刊,精耕细作26年,《时政教育》已经成为众多中学生必不可少的时事读物,成为他们人手一册的时事“宝典”。如今,《时政教育》已经创造了每期发行量近五十万份的发行奇迹。

  《时政教育》分初中版和高中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由于直接和中学生的考试相结合,因此极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成为中学生了解时事的“宝典”。很多家长都知道《时政教育》的重要,知道它既跟学业有关,又跟学生的生活和“正能量”的引导有关,因此对他们而言,《时政教育》一期都不能拉下,每一期的《时政教育》刚“出炉”,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的销售就会极为火爆,曾经有位滨州的学生家长,为了买齐当年所有的《时政教育》,专门托人赶到济南出版社来购买。

  按照《时政教育》编辑的说法,这本杂志虽然直接对学生的考试有帮助,但其着力点并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还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它为广大中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了解国情世情的平台,能帮助中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特别注重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公识、生态文明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时政教育》还是学生发表文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那些出于中学生之手的“时政小论文”,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对升学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而之所以能成为中学生的时事“宝典”,与《时政教育》背后强大的编辑团队和专家型作者团队密不可分。作为省内最好的针对中学生的时事杂志,《时政教育》由编委、栏目主持人、通讯作者等组成的核心供稿团队常年保持在三百人以上,涵盖权威的时事评论专家、资深的教研专家、“齐鲁名师”及“教学能手”等高级别荣誉获得者、学科带头人、一线骨干教师。此外,《时政教育》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法制、道德、心理、国情、、经济、文化等内容都网罗在内,而每一领域的内容,杂志社都有专业顾问团队进行审核,保证其权威和科学。另外,《时政教育》还请了北京众多时事研究专家当顾问,保证了对时事前沿“与时俱进”的了解。与此同时,在中考高考前,《时政教育》还会约请有丰富命题经验的专家、老师推出配套的考试用书《时政热点一本通》,内含时政专题分析和模拟试题,学生复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很受读者的欢迎。

  《时政教育》的栏目设置极为丰富,包括时政要论、要事点评1+1、形势报告、热点聚焦、环球风云、我们的价值观、观察与思考、社会话题、法治中国、解疑释惑、画里话外、让传统告诉未来、新闻人物、博览、时事班会、时事小论文、时事与课堂、名师导学、重大时事等。杂志编辑认为,《时政教育》每期近五十万份的发行量,和其内容的前沿、丰富、有针对性有关,也和学校重视学生阅读纸质媒体有关。但是,如今我们毕竟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一部智能手机,成了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于是,“少年世界观”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

  《时政教育》开设的“少年世界观”微信公众号,紧贴杂志本身展开,分为科技、时政等诸多栏目,其核心的诉求,是加强与老师、学生的紧密联系。“少年世界观”每周都会汇总一周“重大时事”,每周都会邀请名师出题,征集答案,并在次日公布,密集的互动增加了《时政教育》和读者的黏合度,团结了一大批知名老师。而“少年世界观”这一名字本身,也体现了《时政教育》引导读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宗旨。

  如果说杂志是读者手中触手可及的纸质“实物”,微信公众号是手机里的“少年世界观”,那么众多的线下活动则是通过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建立起的坚固纽带。在《时政教育》的众多线下活动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时事班会”。

  “时事班会”是老师根据时事热点组织进行的一种班级集体讨论活动,大家围绕一个时事热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发完言后,老师还会进行总结点评。最后,“时事班会”的精彩内容,还会刊登在《时政教育》杂志上。这种线下活动,对学生全方位透彻了解重大时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刊登于今年一期《时政教育》高中版的一次“时事班会”可以作为一个有趣案例。这次“时事班会”是威海二中丁妮老师组织学生展开的有关“人机大战”的讨论。讨论聚焦的时事,是2016年3月9日至15日进行的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被中国棋迷们戏称为阿尔法狗)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展开对决,最终以4比1击败李世石。这场在韩国首尔上演的“人机大战”,将人工智能的话题推到公众面前,比赛的结果,更让人对科技的发展瞠目结舌。机器人到底是人类的朋友,还是会威胁人类?一时间,伴随着这场大战,“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争论再度沸沸扬扬。

  在时事班会上,这个极具吸引力的时事话题引起了所有学生的热烈讨论,其中邓明莹同学认为:“人机大战李世石的落败给我们带来震撼和思考,那是机器的耀武扬威与人类的自我剖析。我们不得不承认机器具有优于人类的持久力、专注力、准确力,它们在未来世界中必定占据一席之地。但机器不会有人类的智慧、新闻评论感情、创造力,它们不过是被系统操纵的执行者,是使人类认识到自身局限而不断发展的推动者。”

  同学们的观点五花八门,最后丁妮老师从“技术是把双刃剑”的角度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她认为,“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把人类从精疲力竭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但也给人类带来严重的不安,有可能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如果失去必要的控制,就会对人类产生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影响。因此,真正的人机大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过程之中,而其中重要的一场战役,是人类能否控制自己的心智,去发展合理的智能技术。”丁妮老师的这一点评,也让大家结合思品课所学知识,对这一事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时政教育》,则让这一个班级的讨论,为近五十万读者所分享。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