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闻热点事件评论

2020-01-06 15:12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8新闻热点事件评论新闻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滴滴顺风车事件背后的思考
  时隔三个月后,滴滴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人们逐渐忘却5月“郑州空姐乘顺风车遇害”案的始末,继续享受着网约车平台带来的便利之时,浙江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遭司机杀害的消息传来,立刻引发舆论的盛怒。短短几月,滴滴发生数起命案。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滴滴以及这类互联网平台企业存在着各种弊端,这些乱象又该如何整治?值得人们深思。

  滴滴之所以饱受诟病,其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出租车行业也一直存在违法犯罪问题,但出租车司机是一份职业,受到出租车企业及交通部门的层层约束和监督,司机违法需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滴滴顺风车司机不是,顺风车属于一个信息撮合平台,只起到居间服务的作用。在这种陌生人居间的模式之下,滴滴应承担安全保障和重要审核的义务,但滴滴屡屡发生事故,背后是其对监管的回避与责任的缺失,以至于数起命案的发生。

  此次事件中,滴滴事前没有及时处理与涉案司机有关的投诉,事中在与报案人和警方沟通时拖延、消极,事后却标榜高价赔偿。要知道,任何事后的补偿和追责都无法挽回已失去的生命,只一味提高赔偿金额却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必然酿造悲剧。无论是三倍,亦或是三十倍,对企业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而一条年轻的生命的逝去,对她的家人、朋友来说,要承受多少金钱之外的痛苦?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资本角逐占领市场高地之后,应承担的责任却没有相应提上议程,导致各种乱象频发。从网络送餐平台背后的黑厨房问题,到电商平台屡禁不止的假货乱象;从共享单车无序投放扰乱公共秩序,到移动支付引发的安全威胁,都在损害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互联网平台企业成就了一小撮人的财富奇迹之后,却使整个社会付出了代价:隐私泄露、儿童上瘾、安全威胁、仇恨言论等等。

  随着各种新业态新经济的崛起和壮大,互联网平台企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监管部门也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控体系。网络平台打破了行业的边界,但不意味着可以突破法律的底线。互联网催生了技术的创新,但不意味着可以把资本利益凌驾在公共利益之上。一方面,要形成积极有为的竞争政策,行业发展必须有充分竞争的市场。一旦形成垄断,消费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价格、更坏的服务,而产品升级和科技迭代的动力也会变得很小;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不能仅寄希望于企业自身整改,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堵住漏洞,防范风险。

  以滴滴事件为例,滴滴存在软件漏洞和司机审核标准不严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首先,滴滴可以设置性别配对选项或者“粉红快车”,只有女司机可以搭载女乘客,女乘客看到来车司机非女性时候,可以选择拒乘,滴滴赔付。其次,反垄断,拆分滴滴,细分市场,让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有效竞争释放压力,让注重安全、价格略高或以安全产品的细分企业有成长空间;另外,所有车辆都应安装遥控装置,一旦偏离了预定路线,立即锁死,技术难度虽大,但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正如人民网时评指出,再大的企业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失去了对公民生命健康安全和公众利益的敬畏,再大的平台企业也行之不远。滴滴顺风车事件无疑是给互联网企业打了一剂警醒的“预防针”。




  NO.2
  中兴:无芯之痛 
  4月16日,刚刚解禁不久的中兴再掀波澜。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7年内将禁止美国企业与中兴通讯开展任何业务往来。“禁售”消息传出后,中兴接连遭遇重创,不仅A股、H股宣告紧急停牌,多家基金公司业纷纷将中兴通讯估值下调近20%,公司面临休克状态。直至7月中旬,中兴正式结束了近三个月的禁令期,公司才恢复生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飞速进步,在诸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上的关键短板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中兴事件在网络上发酵,中兴遭遇制裁的新闻又一次点燃了人们消失已久的种种疑问:中国的集成电路何时能够崛起?中国何时才能打破“缺芯少魂”的尴尬,不怕他国封锁?

  中兴事件背后的种种教训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根源在于中兴在主要业务领域对国外芯片依赖严重,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据资料显示,我国高端芯片90%以上都依赖进口。《2017年集成电路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核心集成电路占有率低,在计算机、移动通信终端等领域的芯片国产占有率几近为零。中兴的核心产品,从手机到基站,从交换器到路由器,绝大部分国外供应商,且很多是无替代方案的。于是乎,禁令一出,中兴未来的产品销售、规划、开发都遭遇重创。没有了主要依赖进口的核心零部件,美国对中兴的禁售令近乎于“一剑封喉”。

  另一方面,中兴在国际化运营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中兴因违规向伊朗销售通讯产品遇美国调查后,抱着侥幸心理,没有遵循美国方面的相关约定,甚至作出虚假陈述,设法规避调查。这并非仅仅是中兴公司一家中国企业的一次偶然所为,实际上,这也是我国一些企业的通病。企业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契约精神。随着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企业的合规经营管理意识却没有同时提上议程,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不尊重国际市场的相关规则,甚至设法规避有关规定。这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投资经营活动,损害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信誉,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企业竞争中受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某些中国企业的种种不良行为无疑是给中国“抹黑”。

  中兴:无芯之痛
  4月16日,刚刚解禁不久的中兴再掀波澜。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7年内将禁止美国企业与中兴通讯开展任何业务往来。“禁售”消息传出后,中兴接连遭遇重创,不仅A股、H股宣告紧急停牌,多家基金公司业纷纷将中兴通讯估值下调近20%,公司面临休克状态。直至7月中旬,中兴正式结束了近三个月的禁令期,公司才恢复生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飞速进步,在诸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上的关键短板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中兴事件在网络上发酵,中兴遭遇制裁的新闻又一次点燃了人们消失已久的种种疑问:中国的集成电路何时能够崛起?中国何时才能打破“缺芯少魂”的尴尬,不怕他国封锁?

  中兴事件背后的种种教训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根源在于中兴在主要业务领域对国外芯片依赖严重,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据资料显示,我国高端芯片90%以上都依赖进口。《2017年集成电路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核心集成电路占有率低,在计算机、移动通信终端等领域的芯片国产占有率几近为零。中兴的核心产品,从手机到基站,从交换器到路由器,绝大部分国外供应商,且很多是无替代方案的。于是乎,禁令一出,中兴未来的产品销售、规划、开发都遭遇重创。没有了主要依赖进口的核心零部件,美国对中兴的禁售令近乎于“一剑封喉”。

  另一方面,中兴在国际化运营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中兴因违规向伊朗销售通讯产品遇美国调查后,抱着侥幸心理,没有遵循美国方面的相关约定,甚至作出虚假陈述,设法规避调查。这并非仅仅是中兴公司一家中国企业的一次偶然所为,实际上,这也是我国一些企业的通病。企业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契约精神。随着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企业的合规经营管理意识却没有同时提上议程,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不尊重国际市场的相关规则,甚至设法规避有关规定。这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投资经营活动,损害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信誉,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企业竞争中受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某些中国企业的种种不良行为无疑是给中国“抹黑”。

  中国芯:如何芯生
  要使中兴事件不在别的企业身上“重蹈覆辙”,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仍是必由之路。不仅仅是芯片行业,像如今流行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主要核心元器件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中兴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够大不够强。我国制造业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中,仍处于低端化、低链化的环节中。因此,核心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

  然而,要实现制造业的的转型升级,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一方面,行业亟需加大培养高端专业人才。芯片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和产业链高附加值的领域,行业不仅门槛高,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也很高。然而如今各高校人才都纷纷涌向热门的AI、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深耕芯片行业,芯片领域的新鲜血液也越来越少,这需要学校、政府与各方合力,引导人才的就业。

  另外,芯片行业需要理清政企角色。芯片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却不常产出的科技领域,行业发展离不开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和资金的支持,但政府如何管理?管多管少?角色承担也考验着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除了必不可少的科研支持之外,在市场和反垄断方面也是持久的战争。

  中兴事件无疑为我国敲响了一记警钟,正如 表示的:“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在我国加快“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企业的合规化经营理念也应同步提上议程。唯此,中兴等通讯企业才能在5G通讯时代闯出一片天地。




  NO.3
  疫苗监管仍需发力

  今年7月以来,长生生物假疫苗事件持续发酵,迅速占领各大媒体的头条。这些年来,每隔两三年就会爆发一次疫苗公信力的危机,一再拨动公众的神经。“假疫苗”“问题疫苗”乱象频频发生,不少人士都在怀疑,国产奶粉的悲剧是否会在国产疫苗上再次上演?

  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并非首例。2010年,山西乙肝疫苗案就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案再次震惊全国。案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对涉事人员进行惩处,同时也修改了疫苗条例。本以为,这些事件能让疫苗企业和政府打上一支“预防针”,加强行业自律与完善监管。然而,疫苗悲剧再次上演,令人不禁唏嘘:疫苗监管存在哪些问题?疫苗体系又应该如何完善?

  疫苗问题背后存在企业权力寻租的问题。一直以来,医药行业存在一个公开的秘密:“乱钱太多”。据资料显示,长生生物在2017年的销售费用达5.82亿元,其中“推广服务费”占比逾七成。所谓的推广费是指公司的员工通过向有关部门行贿,以给予有关人员回扣的方式推销疫苗产品,这也被统称为疫苗推广的“潜规则”。而在这样的“潜规则”下,疫苗生产企业“不务正业”,不把经济成本投入到疫苗生产研发和品质监管的提升上,而将之注入公共贿赂的“黑色地带”,靠不正当的业务推广和行贿来确保销量和提升利润,在这种本末倒置的激励机制下,疫苗企业偏离了核心内容,事件暴雷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存在监管的漏洞。疫苗管理中,各部门的监管是切割的。各部位都处在疫苗链的不同环节上。由于监管的分割,各部门之间信息未能做到完全互通,监管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带”,而这种“灰色地带”则为企业寻租创造了空间。

  疫苗健康事关百姓生命健康,疫苗不论从生产、监管,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疫苗监管,一方面需要靠企业自律,但面对公共医疗这一特殊的行业,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监管上发力,使行业发展健康有序,维护民众的生命健康。

  疫苗监管需加大处罚力度,完善事后处理机制。目前对相关行业的处罚力度仍然较轻。就长生生物而言,问题曝光之初对这家年利润5.8亿元的企业只罚款344万余元,这样的处罚力度实在是难以让公众信服。企业违法成本如此低,事发后只靠不痛不痒的罚款和道歉草草了事,那么该如何保证没有下一次?

  其次,疫苗行业必须严细规范,实施严格监管。疫苗行业其实是一个高度闭合的产业链,疫苗产业的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就会殃及池鱼,波动疫苗生产链上的其他环节。
  因此,不论从生产、销售、财务及有关资本运作方面,都需要层层把关,严格监控。疫苗行业绝不能单靠“市场决定”,不能片面追求逐利经济,一定要坚守质量保证、安全可靠的高标准,坚守生命至上民族安全健康至上的根本,坚持“财政有限扶持”的准则。凡是疫苗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对监管部门也必须问责。

  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国产疫苗的舆论风暴,然而公众舆论不消几日就会停息,但是潜藏在疫苗行业的信任危机,也能够随着舆论消停而罔顾吗?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