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新华社记者廖君是一位巾帼英雄

2020-05-10 09:44

打印 放大 缩小

  平时,我不爱上网,也不了解网民关注当前的热点话题。昨天,有朋友告诉我,近几天来,网络上有不少网友对新华社湖北分社的女记者廖君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期间,被评为抗疫先进个人,持反对意见。说廖君在武汉的新冠肺炎病发初始写了假新闻,误导了公众,欺骗了中央。要我有空时,关注一下。

  我在翻看了有关廖君的发稿及网友们的多方面评论文章之后,根据我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及我所掌握的相关资料,谈谈我的看法。我判断:廖君是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这一次“三.八”妇女节受表彰也是名至实归。

  她是秉笔直书,客观公正地记录了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所发生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即:市卫健委不作深入调查,妄下的结论(说,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没发现人传人”);记录了2020年1月1日武汉市门训诫李文亮医生等8名关于病毒肺炎的“造谣者”。

  请看以下原文。第一条新闻:“新华社12月31日电: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31日通报, 近日部分医疗机构发现接诊多例与华南海鲜城有关联的肺炎病例,经专家会诊,系病毒性肺炎。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讲:“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何因、何果”的“六要素”具全,没有毛病。记者报道的底线是需要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叙述与描会,把那一个时间点的事实报道出去。这就相当于报道“某时、某地、某人杀人了个某人”。至于杀人嫌犯是官二代?是富二代?为什么杀人?杀与被杀者之间的关系?等等,那都是后续跟踪报道、系例报道阶段的任务。不能苛求当事记者在一个半天,一个晚上,把所有事件变动过程、更深层次的问题全弄清楚。那样做,除非是神仙,是凡人,或再优秀的记者也办不到。一定要记者一口气把这几个病毒性肺炎病人的接触者“人传人”的祖宗八代都挖清楚,时间不够用,不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则,不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如果那样做,就闻就成了旧闻。新闻单位抢新闻,就是要快,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消息类新闻,在时间上要更快。

  新华社是全球四大通讯社之一。其实力之强,举世公认。世界上的通讯社竞争抢新闻,抢时间,常常以秒为单位计算。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这条新闻,新华社发稿时间最早。在全球通讯社中,这一发稿时效排居第一位,但比发稿第二名的时间只早4秒钟。对此,新华社常常引以为自豪。所以,发稿时间,对新闻就是这么重要。另外,如今这个时代的融媒体、自媒体数不胜数,如果这样的“大鱼”被别的媒体抢走了,新华社及相关记者算失职。很不体面。因而廖君要抢时间发稿,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刨根调研。

  再请看,这篇稿件中,把事件的线日”、“市卫健委通报”、“专家会诊”、“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人传人现象”这几个要件上。此新闻是说,这话这是官方通报的,结论是专家下的,新闻事件变动的报道限定时间是到目前为止。表明了:今天没有发现“人传人”,但没有排除有可能明天会发现“人传人”。而且这话也是市卫健委及专家说的。不是廖君自己的观点。表述严谨,看不出“误导大众,欺骗中央”。廖君只是把这个事件拿出给人看,就如端出一盘菜,菜是什么味道,给你们去吃,你们去评。在新闻理论上讲,的确存在着不带任何倾向的纯客观报道。这也是新华社消息的一大特色。它常常是先“点到”为止。对报道过有深挖价值的,由它自己后面再作深度报道;价值不大的,由别的媒体跟踪。

  再看网友指责的另一条新间:“新华社武汉(2020年)1月1日电:武汉市公安局日前通报,目前关于武汉病毒性肺炎的不实信息,在网络流传,门对此进行了调查。目前8人散布不实信息,被警方依法处理。”

  这条新闻与上述那条一样,也是客观、真实、准确、地描绘了一幅武汉市公安局不经深入调查,加以处理8名所谓造谣者的乱作为的图画。该文与上一篇武汉市卫健委的通报,联系在一起,成为市政府部分机关衙门作风乱作为的生态图。对此两件作品,我认为,可以同杜甫的“三吏”、“三别”史诗一样,永载史册。而不是象某些网友嘲笑的那样,此二件新闻会成为千年笑柄。

  从这两条新闻中,还真是看不出某些网友所攻击廖君所说的“误导公众”、“欺骗中央”。此二篇新闻中,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市卫健健委、市公安局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执政作风。介绍了这两家政府机构是不负责任的,在说肺炎病毒“可防可控”,“到目前为止”“未见人传人”,平安无事。难道是这两则新闻中说了要省市政府不加病毒肺炎防控?说了武汉市可以在2020年1月6日开“”?说了湖北省可以在2020年1月10日开“”?

  新闻报道是有“喉舌、参谋、助手”的作用。按照、、习等领袖的新闻学说,新闻机构不仅要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而且要通过自身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渠道,向党委、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关切,帮助团结群众,组织群众一同奋斗。这些,廖君都做到了。例如,她在发表了前述那两篇饱受网友指责的消息之后,还干了些什么?且看,写有90篇内参(不排除与人合作)。这些内参,是公正的,是会为廖君说话作证的。因为,有好多篇送到了各级领导包括最高层的手上。

  有网友质疑,这么庞大的数量,廖君哪能有时间精力写出?有人还讽刺她是“神人”。持种观点网友,是他们不了解新华社发稿、用稿统计工作特点,不了解新华社生产稿件的体裁样式,以及当前供给融媒体稿件的计算方法。

  首先说新华社稿件体裁的样式。新华社生产的稿件以消息为主。它的主要职能是生产消息,供全国及全世界各大小媒体刋播。它也有电讯稿供给自己的报纸刊物使用。另外也生产通讯、调查报告、内参等。其中内参也是强项,主要供给省市主要领导及中央高层批阅。那么,消息,大家该明白,篇幅大多数三五百字、一二百字,少量的消息篇幅是七八百字,极少是一千多字的。更短的消息只有七八十个字。有人言之凿凿地罗列出一串数字,说廖君69天写出590篇新闻,每天平均写8.5篇?这样算账,有必要吗?你说,对三五百字的消息,在有助手帮忙电话采访、或有文字材料汇编的情况下,难道一天不可以写出几篇?

  第二说统计方式。新华社的播发稿件一般是电讯通稿,电传发给全国及全世界媒体选用。有的时候,一篇稿件同时有十几家或几十家新闻单位使用。新华社内部有规定,凡是电讯发出去落地的稿件都算篇数,这有专门的人员作统计的,对记者要算业绩的,撒不了谎的。要是这么统计,你说一月能生产多少篇?

  第三说融媒体用稿。融媒体是指:报社有报纸豋载稿,又有自身的网站使用稿;电视台既有频道播出,又有自身的网站用稿等等。就新华社内部而言,也有多种报纸杂志。所以,新华社一条稿件即使到某一个新闻单位,也可能被几个传播窗口同时编发。例如,湖北电视台有卫视、公共、综合、农业、生活、教育、影视、购物等多个频道。往往一条新闻,多处播发。如果这么计算,又是廖君写稿条数增多的一个因素。

  第四说合作稿件。廖君在湖北分社是一个中层干部,她除了自己写稿,还有指导一般记者写稿的职能。就是说,她可以帮别的记者出选题、出思路、修改稿件。有时,她可以因为拿出一个关健的点子去找到一篇好新闻,可以因为一个角度去帮助别的记者去救活一篇稿子……。能人或领导,对成就一篇好稿,并不是单纯看他动手写了没有。看合作的稿件,凡是参与合作者劳动,都是要算数的,并不是某些网友想象的:某某领导,或廖君随意挂个空名。尤其是在如今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大行其道。这个电视片合作,真是一搞一大群人。没有那么多人,你又做不成新闻。例如,2001年,我有一条获全国二等奖的电视专题片《踏遍青山人未老》,采访的主人公是的儿女亲家张文秋。片中讲张老在白区、延安、解放后等一生的故事。采访的相关人物是,她女儿刘思齐、邵华,外孙毛新宇等人。到北京采访一切顺利。但回台编片,遇到了难题,张文秋在监狱的内容文字解说,找不到合适的画面填上。而该片又要赶在当年“七.一”党的生日播出。在正在为难之时,本台另一个栏目的摄制组到重庆渣梓洞拍摄到了监牢刑具等画面可以借用。要是没有这十几秒的画面,这个片子连播出都困难,还谈什么获奖。你说,那借给我十几秒画面的3位同事,他们在本片中该不该署名?所以,电视新闻的合作署名,好多时候说不清。在当今这个融媒体时代,合作新闻的界定条数,是个协商数,没有严格的界线。是外行,就不能责怪他们;是内行,就不必那么钻牛角尖。

  总的来说,廖君在69天中涉及到590篇新闻,90篇内参,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有合作的因素在其中。应该明白,即使是合作,这个篇数也不少。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