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哥”300字的道歉犯了哪些公关错误?

2020-01-03 12:02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日,腾讯视频《庆余年》vvip事件好不容易落下帷幕。一则腾讯“新闻哥”的《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的公众号文章再次引发热议。

  文章言辞颇为激烈,比如“好内容怎么就不能收费了?内容创作的人就活该穷死吗?”“《庆余年》vvip这事,嫌50块钱太贵是假,1分钱都不想花是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事情闹大了之后,12月23日,腾讯“新闻哥”终于在公众号上发表了致歉说明。整个致歉说明如下:

  虽然致歉说明,说自己“标题、观点、措辞均严重失当”,但是从整个行文中,文风还是比较冰冷,让人感受不到真诚。换句话说,这很有可能是出于形势“不得不道歉”,而不是出于真正的“认知改变”。

  致歉说明的第一句——我们发布了一篇以“国人精神生活”为标题的严重失当文章。这第一句就是在避重就轻。标题明明是《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这种情感极为强烈的表达,怎么就变成了“国人精神生活”这种中性说辞了?

  这个时候,你要么不要强调“标题”,要么就老老实实说是哪篇文章,而不是断章取义,中国评论新闻摘取对自己有利的说辞。

  “我们发布了一篇以探讨‘国人精神生活’为内容的严重失当文章”,类似这样就会好些。既没有混淆是非,也没有再次提起备受攻击的标题。在致歉说明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一部内容,不提一部分内容,但是提的内容一定是客观事实的,而不能像“新闻哥”一样,随意混淆。

  致歉说明中表示,“我们认识到错误并已删除文章。”从表述中看,似乎“新闻哥”认为做到这样就可以了?文章都删除了,也道歉了,你们还要咋地?其实你做了什么是一方面,但是用户和受众更想看到的是,你真诚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弥补措施。

  用更严谨、更妥帖的用词和行文,这里面想表达的是:错误发生后,绝不是简单删除文章就可以的,尤其是不要让读者看到了你的这种想法和观念,而是要尽一切努力,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化。

  “新闻哥”的整个致歉说明,最坑爹的一句话就是“该文不代表腾讯在《庆余年》视频会员事件中的态度”。

  难道,“新闻哥”是不想连累腾讯视频,但是这么说,恰恰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有殃及池鱼的味道。

  在当下这种情形,大可不必、也不应该再提及《庆余年》事件,让受众的怒火再次被点燃。可以适当转移下公众的注意力。

  致歉说明,最忌讳的一点,是“以大对小”、“以小带大”。换言之,最好的方式是:“发声单元”要尽量的“小”,比如,能够“新闻哥全体小编”出马,就不要“新闻哥”出马;能够“新闻哥”出马,就不要腾讯新闻出马;能够腾讯新闻出马,就不要腾讯出马……

  这种做法,既是在文字层面暗示问题的性质和影响,又为后续更高级别的“单元”进行周转,留有余地。一句话,可以用太祖长拳,就没有必要立马用降龙十八掌。

  回过头看,还是“该文不代表腾讯在《庆余年》视频会员事件中的态度”这句话,不仅带出了《庆余年》、(腾讯)视频、会员事件,甚至还带出了“腾讯”。这种“以小带大”、“不断自我升级”的做法,到底是谁教的啊?

  按照字面以及人们正常逻辑的理解,这部分应该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负责,二是改正。负责对应的是“新闻哥”说的“自罚”,改正对应的是“自查自纠”。但是看看他们的文本,就可以发现有多混乱了。

  先是说,要“自查自纠”,然后又拐到“自罚”上面去了,而具体的内容又是:包含了一点自查自纠,也包含了一点自罚。尤其是在“致歉说明”这种严肃的情景下,更应如此。

  这方面,主要是口号叫得很响亮,但是准备的行动却很一般。比如,“新闻哥”说要“全面自查自纠”,但是怎么全面呢,就是“优化完善公众号的编审流程”这一招而已?想想的办法真的很难吗?

  纵观整个致歉说明,还是以“应付事”为主,而似乎没有真正的进行深刻的反思。能不能集体进行复盘检讨?能不能对相关人员做严苛的业务和价值观培训?能不能让整个编辑流程更严谨?能不能提高内容审核的力度?……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虽然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从简,但是作为一个致歉说明,且不说盖章的问题(这个大家现在经常省略了),但至少能不能好歹署个名、署个日期啊?

  对于致歉说明而言,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你的致歉和说明,让受众不满的情绪得以缓和一点、发泄一点。你越是控评,就会让受众越以为:前面假惺惺的道歉,背地里却放出支持自己的评论来,那些被放出来的评论或许才是你的真实心声吧。由此,越发感到不满。所以,控评这种做法,无异于画蛇添足,只会适得其反。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