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 【春天里·微心愿】集中报道荟萃

2020-05-12 09:46

打印 放大 缩小

  期待早日开学,我能和这些折翼天使面对面地上课。让孩子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4月3日上午7时50分,家住市区碧圃巷的特教老师梁燕平整理好着装,打开笔记本电脑,在钉钉班级群用手语向同学们打招呼。

  今年40岁的梁燕平是市特殊教育学校聋教中心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提起疫情期间为学生们上网课的感受,她表示:“这个超长假期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累并快乐着。线上教学对我们特教老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梁燕平说,他们班共有7名学生,最小的10岁,最大的14岁,分别住在鲁山、宝丰、舞钢等郊县农村。虽然开网课前提前摸排准备过,但由于一些学生家庭情况特殊,或网络条件不具备或双亲是聋哑人、不好配合等,无法全部上课。“我最担心的是,孩子长时间不上网课,学习肯定落下。”

  10岁的佳佳(化名)家住舞钢市农村,其父母均为聋哑人,不识字也不会手语。为了让佳佳如期上网课,梁燕平想尽办法与其父母沟通,但未能成功。20多天前,佳佳远嫁禹州市的姐姐得知情况后,将其接走。佳佳这才能顺利上网课。

  梁燕平很珍惜每一次授课机会。本学期的教材是课改后的新教材,由于疫情等原因迟迟没发放到位。梁燕平只好在网上下载电子书本,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教案,还要结合网上授课的特点创新形式,备课时间超平时好几倍。

  梁燕平说,给这些学生上课时,主要运用手语和唇语沟通。有时同样的手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为了让学生们都听懂,她要不停地重复,还要用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配合教学。为了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她曾尝试着通过视频与学生连线,但效果没有面对面教学好。

  “我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梁燕平说,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更能体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还有知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梁燕平的直播课和7岁大宝上网课的时间重叠,他们商定后,大宝在客厅通过电视上课,她在卧室用电脑给学生上课。懂事的大宝知道妈妈忙,上完网课自己主动写作业;3岁多的小宝则由父母代为照顾。“说实在的,有时候想想对两个孩子有些愧疚。”而后,梁燕平又自我安慰道:“不过等开学后,两边就错开了。”

  梁燕平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开学,能面对面地给学生上课。经历过这场疫情后,她会教育学生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将来用知识武装自己。

  4月5日,在卫东区鸿鹰街道天宏社区27号楼车棚里,赵根建(左)帮助王宝生(右)修理电动车充电桩。 记者李英平摄

  微心愿: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也要当一名志愿者,跟着邻居赵根建一起免费为环卫工人做早餐……哪怕是他做饭,我在旁边打打下手也好。

  “不累不累,马上就扫完了!”4月3日上午,在卫东区鸿鹰街道天宏社区平煤神马集团天宏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家属院一车棚内,看车师傅王宝生将一瓶纯净水递给帮他打扫车棚的热心邻居赵根建。

  王宝生今年50岁,4年前,他因病导致双下肢截瘫,只能靠轮椅代步。他守护这个车棚,已有两年多了。

  “赵师傅天天都来帮我干活,疫情期间更是如此,我想当一名像他一样的志愿者,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王宝生说。

  今年50岁的赵根建是平煤神马集团天宏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退休工人,也是建设路街道神马社区爱心服务联盟的志愿者。了解到王宝生行动不便,其妻子又要上班,赵根建一有空儿便来车棚帮忙,打扫卫生、安装充电桩……

  “今年3月的一天夜里11点多,天连刮带下的,大风把车棚门卫室的彩钢瓦棚顶刮塌了,赵根建顶风冒雨上到棚顶修理,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点多。”王宝生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今年疫情期间,考虑到车子棚也属于公共区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赵根建和他上大学放寒假回来的女儿一起,每天晚上帮他把车棚的角角落落进行全面消毒,一连坚持了40多天。

  正在车棚存车的居民吴燕平也称赞赵根建:“经常在车棚见赵根建干活儿,喷洒消毒液、焊东西……他做的好事太多了!”

  “我腿脚不方便,平时他在车棚里做好事时,我只能在旁边看。他经常跟我讲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做的事,时间长了,我挺羡慕他们的。”王宝生说,今年疫情期间,家属院大门封闭,居民买菜成了问题。在赵根建的建议下,他们一起联系郊区菜农,建了一个27号楼车棚蔬菜群,免费为居民送菜。

  疫情发生前,赵根建每周两次到市区一家粥棚当志愿者,免费为环卫工人做早餐。王宝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他也要当志愿者,跟着赵根建一起帮助人,“哪怕是他做饭,我在旁边打打下手也好”。

  39、21、13、11……这几个看似普通又毫无联系的数字,对家住市区培新街的胡红莲来讲,却意义非凡:今年39岁,认识老公21年,结婚13年,儿子11岁。这么多年来,一家人有欢乐有泪水,日子过得平淡又温馨。

  “今年2月14日是我和老公结婚12周年纪念日。我们原打算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但没想到被突如其来的疫情耽搁了。”胡红莲是个性格爽朗、不拘小节的人。她坦言:“我和老公是自由恋爱结的婚,当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每天计划着柴米油盐的琐事,生活全凭感情维系。”

  胡红莲在市红苹果幼儿园工作多年,是孩子心目中很有亲和力的“大家长”,但回到家,老公刘涛包揽家务、照顾孩子,把她宠得像个孩子。去年刘涛过生日,没有准备礼物的她反而收到了老公送的“大礼”。

  对此,她愧疚地说:“从结婚到现在,都是他给我买东西,我竟没给他买过一件衣服。甚至有时候我会想,老公做的再多都是理所当然的。”直到经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后,她才觉得:“生命诚可贵,原来平凡生活如此珍贵。对于自己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要多一些关心、理解和包容。想做的事情赶紧做,千万不要犹豫和等待。”

  疫情期间,当看到确诊病例不断增多及一线抗疫人员的事迹后,胡红莲既揪心又感动,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配合小区管理,非必要不出门。刘涛出门上班,她总有些担忧,不断叮嘱:“上班一定戴好口罩,下班回来做好消毒。”

  “平时也不觉得他上班8小时有多长,可是那段时间,感觉这8个小时实在是漫长……老公很心疼我们娘俩,每次倒垃圾都是他去,家里的米、面、蔬菜等也都是他想办法买回来的。”胡红莲说,现在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她期盼着幼儿园能早日开学。但在开学前,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给老公准备一份礼物,并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郑重地对老公说一声:“谢谢。”

  4月3日记者采访快结束时,刘涛下班到家,其中等身材,未语人先笑。听闻有礼物,刘涛赶忙上前打听。胡红莲故作神秘地说:“礼物暂时不能透露,但送礼时间定在儿子下个月生日当天,也是个特别的日子。”

  据刘涛介绍,他在平煤神马集团矿上上班,平时没有妻子那么忙,“包揽点家务不算啥”。对于妻子想要在平淡生活中增加点仪式感,他非常高兴,也充满了期待。

  微心愿:想去鲁山县红石崖学点看看许久未见的孩子们,给他们带点礼物,讲一讲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共同抗疫的事迹,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

  这几天,家住市区平煤股份二矿北苑小区的陈瑶一直没闲着,她先是准备了一些课外书和学习用品,又到多家药店购买了儿童口罩。她说:“这些要送给鲁山县瓦屋镇第三小学红石崖学点的学生。”

  红石崖学点位于海拔近千米的瓦屋镇红石崖村,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是瓦屋镇最偏远的小学学点之一。该学点只有1名老师和12名学生,其中3名学生存在语言和智力障碍。

  “去年,我跟随几名爱心人士来到这个学点,看到孩子们衣服破旧、皮肤黝黑,心里很不是滋味。”陈瑶说,其实去红石崖学点之前早有心理准备,可没想到孩子们的生活那么艰苦,有一个孩子连酸奶都没喝过。但更令她难忘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脸天真灿烂的笑容。学点唯一的老师叫李小雷,20多年来,他不仅教授孩子们知识,还是孩子们的保育员,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毫无怨言。

  陈瑶曾经把在红石崖学点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做成PPT发在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很多人都表示想和她一起到山里看看孩子,奉献一份爱心。

  在陈瑶的抖音号上,关于红石崖学点的小视频已收获上万个爱心,评论也有近千条。陈瑶说:“学点的孩子不多,但个个让人难忘,特别是那对有语言和智力障碍的小姐弟,还有爱热闹的李金宝,我们临走时他们的那种依依不舍,让我很牵挂。”

  春节前,陈瑶还曾计划和几个朋友去学点看看孩子们,但疫情来得突然未能成行,如今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她想到山里看看孩子们的愿望更强烈了。

  听闻开学后陈瑶要来看孩子,李小雷表示欢迎,他说:“陈瑶是个多才多艺又有爱心的人,上次来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节音乐课,孩子们高兴坏了。她还把自己的琴谱送给了学校。很期待她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见闻和知识。”李小雷说,目前孩子们都在家上网课,他也在按照防疫防护的要求对学校进行消毒、打扫,等待开学。

  很多女孩都希望拥有一场浪漫的蜜月之旅,但家住市区光明路南段的宋梦敏却迟迟未能如愿。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她平时工作很忙。今年春节前,她原本请好假,准备开启她和老公的蜜月之旅,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的出游计划。疫情发生后,她毅然返岗,坚守“疫”线。

  今年31岁的宋梦敏是新华区曙光街街道沿西社区的工作人员。她的老公李根喜今年32岁,是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驻平办事处的销售人员。他们通过网络相识、相恋,并于去年4月30日步入婚姻的殿堂。原本,他们计划去年五一假期来一场蜜月之旅,但由于社区工作忙,走不开,宋梦敏只请了三天婚假,“当时老公还宽慰我,等有时间了一定帮我圆这个梦”。

  春节前,他们再次把蜜月之旅计划提上日程,地点定在内蒙古。“我喜欢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还有好喝的马奶酒、驰骋在草原的马儿。”一有空他们就查询航班、搜集攻略、规划路线。不巧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大年初二她接到返岗通知。

  疫情初期,防疫一线工作量大,社区人手不足,宋梦敏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她配合同事到各个居民区张贴通知、入户登记;中午就在值班卡点或办公室用泡面、火腿肠充饥;晚上还要轮流到卡点值班,有时还要加班整理疫情信息,经常忙到半夜12点。“那段日子很艰苦,不过现在疫情得到了控制,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打心底里有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这次疫情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更加珍惜和老公、家人相处的时光,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宋梦敏说,疫情防控最忙的时候,到家她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老公不但从来不埋怨,还提前做好可口的饭菜,为她缓解疲劳。

  李根喜说:“作为社区工作人员的家属,我很自豪,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她。等到疫情过去,我会为老婆补上一场难忘的蜜月之旅。”

  微心愿: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中小学早日开学,女儿能和同学们相聚,我可以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拍摄鹰城美景。

  “为了迎接开学,我最近每天都在做准备。自测体温,调整作息;关注教学进度,分析掌握学生情况;还有就是加强运动,因为最近胖了不少,开学后要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4月7日上午,刚批改完学生线上作业的市一高高二英语老师刘轶群侃侃而谈。

  这名有着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有着1米9的身高,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镜,清爽硬直的板寸,看上去健康阳光。

  本报有关我市高三年级开学的报道和朋友圈里高三老师们的照片,让他对高二年级的开学更加期待。“疫情让师生们经历了最漫长的寒假,尽管学校及早入手做了周密安排,网课、答疑和在线检测的效果也都很好,可是我真的盼着尽快开学。我想念学校的春景,想念学生们那一个个求知的眼神,想念同事们交流协作的办公室……”

  刘轶群的班上有60名学生,他的网课是隔天上一次。“关于上网课,一开始我心里没底,因为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第一次上网课,学生倒是比较兴奋,竟把我当网络主播了,个别学生还刷了小礼物给我,被我立刻制止。课后我把收益的这一块多钱翻了好多倍,捐给了武汉。”他笑着说。

  刘轶群的妻子与他同校任教,担任高三年级教学。妻子已经开学了,家里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重任全压在他一人身上。“疫情期间,如果我和老婆的课能岔开,我们就轮流带娃。如果课刚好重合,就让大妞看电视上网课,小妞在电脑上看动画片,我和老婆一人一个卧室上课,互不影响,大妞有时还可以带带小妞。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大妞上网课也很长时间了。我曾指着女儿班级群里同学的视频问她,她竟然想不起几名同学的名字了。真希望小学也能尽早开学,女儿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采访临近结束,刘轶群开始在家中收拾自己的DV。他说自己下午没课,打算带大妞到家附近的河堤上拍拍花草散散心。“我喜欢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拍一拍鹰城的人和事,刷一刷微博,与好友交流分享感悟。希望疫情过去后,人们可以放心地摘掉口罩,我也可以拍到更多鹰城的生活动态和新风貌。”

  “疯子哥,鲁山的佳佳(化名)想来见见你,感谢你对她的帮助……”4月7日,王石岭接到爱心人士武振宇的电话。

  王石岭今年51岁,家住湛河区河滨街道苗侯村,是爱心之家志愿助学协会西南分会负责人。十几年来,他直接资助或通过他资助的贫困学生有千余人。因痴迷公益,熟悉的人都叫他“疯子哥”,他的大名却鲜有人知。

  4月7日,记者见到他时,他在整理今年计划资助的贫困境孩子名单及计划慰问的孤寡老人名单。刚才说的佳佳,家住鲁山县张店乡崔沟村,在鲁山县一高上高一。佳佳姊妹3人,姐姐在郑州上大学,妹妹刚上小学一年级。佳佳的父亲患有癌症,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一家人就靠母亲打零工为生。前年,王石岭在鲁山走访时,将佳佳纳入资助行列。

  “助学金一年1200元,今年的助学金,年前就准备好了。”王石岭说,今年春节前,他还专门为佳佳准备了今年开学后用的棉被,由于疫情原因一直没有送过去。

  在王石岭的桌前,摆着厚厚的一摞资料,有孤寡老人帮扶名单、分会帮扶名单,还有一些基金会的帮扶名单……一份份资料分门别类,整整齐齐。翻开名单,被帮扶人姓名、住址、家庭情况、如何资助、前去调查的志愿者名字、时间等,一应俱全。

  “爱心人士信任咱,让咱发放,咱不能辜负人家的信任,每一笔钱,来去记得清楚,也方便给人家说。”王石岭说。

  据了解,今年爱心之家志愿助学协会西南分会计划资助困境孩子87名、孤寡老人20余人。“资助的孩子,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助学金都已准备好了,除了高三的学生功课紧张,年前就已经给他们送去了。其他孩子的助学金原计划今年一开学就发的,结果发生了疫情。”王石岭说。

  疫情期间,王石岭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湛河区河滨街道设立在乌江河桥头附近的卡点值勤。“其实,我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想加入中国党;再一个心愿就是希望疫情过去后,尽快将助学金给困境孩子送去,让他们安心学习,无后顾之忧。”

  昨天中午,在新华区西市场街道金山社区百合金山小区居民芦荣家,系着围裙的芦荣将刚做好的大盘鸡端到茶几上,招呼看电视的父亲芦振国吃饭。

  芦荣今年29岁,是市中医院的。从春节开始,芦荣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她说,疫情过后,她想多陪陪父母,抽空带他们去北京逛逛。

  芦荣是呼吸科的。疫情期间,她和同事听到患者对他们说的最多的线年了,从没有觉得这份职业有多高尚,但这次疫情让她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深深的自豪。

  芦荣是家中的独女,父亲是平煤神马集团的退休工人,母亲是做小生意的。她说,虽然成家了,但在父母面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这次疫情发生后,通过媒体上关于疫情的报道,她意识到了亲情的重要。

  “父母没跟我们住一块,爸爸身体又不好,让人可担心,我不能去看父母,只能借送菜,远远地大声跟他俩说几句话……”芦荣说,疫情期间,父母住的小区封闭了,虽然有微信群给居民送菜,但父母不会上网,每隔三五天,她就借上下班的机会将菜送到小区门口,打电话让父母取。天天待在家里的父母也很担心她,虽然见不成面,却常常在电话中一遍遍地嘱咐她,工作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没事别老在外边跑。

  芦振国几年前因病做过手术,身体一直都不太好,近段时间疫情缓解后,芦荣将父亲接到家中居住。“女儿可孝顺,天天吃饭都给我端到跟前。”他说。

  “我记得那年爸爸刚出手术室,我问他疼不疼啊?他没回答我,只说等他好了,一定得去北京转转。”芦荣说,这几年爸爸身体恢复得不错,疫情过后,她最想陪着父母去北京逛故宫、看升旗仪式……

  微心愿:愿疫情早日消散,每月5日的爱心理发日活动早日重新启动。同时扩大爱心团队,为更多弱势群体服务,为大龄青年免费牵线搭桥。

  “我也想加入你们的爱心团队,你们有啥活动,给我也说一声,捐款还是用车,我都竭尽所能……”昨天上午,在抖音上,看到康运风的爱心举动后,家住漯河的罗先生给康运风打来了电话。

  “等疫情过去吧,现在所有活动都暂时停着。疫情过后,我们将扩大爱心团队的规模和服务范围。”康运风说。

  康运风今年47岁,家住石龙区人民路人民广场附近,在石龙区开了一家理发店。她热心公益事业,2015年,她的理发店推出了“每月5日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理发”的活动,至今已坚持5年之久。每到这一天,康运风的理发店里就挤满了人,不少老人早早赶到店里理发。为了照顾到所有的老人,康运风当天一般会推掉其他理发生意,专门为老人义务理发。起初,前去理发的老人多是家住附近及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后来,她的名声越来越大,经常有宝丰县周边的老人也慕名前来理发。“也不知道给多少老人理过发,没算过。反正在路上,不时会遇到有老人跟我打招呼,一问才知道我给人家理过发。”康运风说。

  不仅如此,康运风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孤儿院、养老院参加公益活动,而且,她还是石龙区爱心粥棚的志愿者。

  “这闺女心肠软,看不得别人有困难。”今年76岁的齐狗山说,他是在参加公益活动时认识康运风的。“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就慌着去搀扶,理完发,还将人家小心地送走。有时干脆记下人家的电话,她上门服务……附近老人只要提起她,都亲切地叫她‘闺女’。”齐狗山说。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康运风时,她的手机响个不停,采访多次被打断,都是打电话要求加入爱心团队的。据康运风介绍,1个月前,女儿教她学会了玩抖音。她便将自己参与的公益活动拍成视频发布在抖音上,没想到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为此,她产生了扩大爱心团队规模及服务范围的想法,她将这一想法在抖音上发布后,更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不仅有来自石龙区、叶县的支持者,甚至还有漯河、广州的人给她打电话,要求加入爱心团队,出份力。

  据康运风介绍,今年春节以来,因为疫情的影响,她的理发店一直没开门。“老年人身体本来就弱,如果大家再聚到一起更不安全,所以爱心理发日活动一直没有举行。”康运风说,其间,有不少人打电话询问,有些离家近的,她就上门为他们理发。

  “我现在就盼着疫情早日消散,这样我的爱心理发日活动又可以正常举行了。好长时间不拿理发工具,手都痒痒了。”康运风说。此外,她还是石龙区的义务“红娘”,疫情过后,她将扩大爱心团队,除了为老人服务外,还想义务为大龄青年当“红娘”,为有情人牵线日报道

  做他最美的新娘,一辈子不离不弃,快乐相守。“我拥抱着爱,当从梦中醒来;你执着地等待,却不曾离开;舍不得分开,在每一次醒来;不用再徘徊,你就是我最美的期待……”这首周笔畅的《最美的期待》,不仅是很多80后、90后喜爱的歌曲,还准确表达了“准新娘”张亚茹此时的心情。

  张亚茹是郏县茨芭镇人,2015年大专毕业后进入市区一家幼儿园做美术老师。她与未婚夫可柿伟相识在2018年夏天,原计划要在这个月举行婚礼,不想被疫情打乱了计划。

  “这一路走来,我们的爱情之路曲曲折折,充满惊喜和意外。”据张亚茹介绍,她在家里排行老大,婚姻大事自然是全家人操心的事,当初听说她找了个市区的男朋友,母亲嫌距离远,不太同意。可柿伟的一再坚持最终打动了张亚茹的父母,也让她坚定了信念:“这辈子要嫁的人就是他!”

  可柿伟比张亚茹大三岁,是个踏实、能干的小伙子,懂装修、技术好,所以承接的工程不断,每天跑来跑去很辛苦,但他对张亚茹的关心和照顾从未忽略,还时不时地制造点浪漫。让张亚茹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月6日。那天晚上,天空飘着雪,可柿伟开车送她回家,下车时非让张亚茹去后备厢拿东西。“当时,我打开后备厢的一瞬间惊住了:五彩小灯饰、玫瑰花,还有两个寓意‘我心有你’的西瓜和柚子。”张亚茹说,“他单膝跪地向我求婚,那一刻我终生难忘。”

  张亚茹一脸幸福地说:“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和其他情侣一样,吃饭、逛街、畅想未来。和他在一起,心里很踏实,而且彼此也特别懂对方,总能想到一起。”今年初,他们商定农历三月二十(4月12日)结婚。没想到疫情一来,双方都被“封”在家里,两个多月没见过面,只能通过语音、视频解相思之苦,结婚的日子也只能延后了。

  4月9日上午,天气正好,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张亚茹坐在院子里用手机搜索着结婚用品,拉花、请柬、“喜”字等,感觉心仪的都先加入“购物车”。她说:“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事务繁多琐碎,我想要一个完美婚礼,早日成为他最美的新娘。”

  对此,可柿伟也充满了期待,他表示自己在家也排行老大,和张亚茹都是农村出身,所以很早就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拼搏才能得到。今后,他一定会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生活的重担,让张亚茹幸福。

  昨天上午,网课结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张洁琳老师表达思念之情。今年27岁的张洁琳是卫东区雷锋小学教师,已经3个月没与自己的学生谋面了。“虽然每天能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他们,但还是想抱抱这群小精灵。”

  从孩子们最初不想开学到现在的迫切想回到校园学习,从上网课之初自觉完成作业到开始应付,张洁琳说,面对面沟通和课堂互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一点她深有体会。孩子们上网课之初疫情比较严峻,大多数家长都在家中,不能外出工作,可以陪伴孩子学习、检查作业。我省全面复工复产之后,线上提交作业变成了令一些家长头疼的事情,还有些家长奋战在医院等抗疫一线,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全力督导孩子的学习。学校通过线上调查,对在医院工作的家长进行统计,尽量对他们的孩子给予特殊关照。

  “好想念充满朝气的校园,到处是欢声笑语和灿烂的笑脸。”张洁琳说,希望孩子们学习不懈怠,等到复学的那天,她要在操场上与学生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尽情地呼吸,尽情地欢笑。

  除了想尽早见到日思夜想的学生,张洁琳还特别期待与老公栾程茗的婚礼能够早日举行。她与老公是在3月23日登记领到“红本本”的,这一天原本是两人举办婚礼的日子,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婚礼无法如期举行。没有鲜花和礼炮,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对新人与双方父母一起吃了顿简餐。

  “父母总说,好事多磨。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幸福。”张洁琳说,她还是想早点穿上洁白的婚纱,登上闪亮的婚礼舞台,让父亲把她的手交到老公手上。待疫情散去,早点开启蜜月旅行,享受阳光和沙滩。

  带七旬母亲看望其多年未见的“发小”4月9日下午5点多,王亚楠忙完手头的工作,开着车急匆匆赶往卫东区鸿鹰街道大营社区的母亲家。“我上班忙,春节到现在我妈天天帮我看孩子,得赶快回去帮忙做饭。”王亚楠笑着说。

  王亚楠今年43岁,是新华区光明路街道体育场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她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兰芳荣依靠微薄的工资养活了一家四口。后来,兄妹三人相继成家。作为家中老幺,姐姐哥哥对她很照顾,母亲也格外疼她,母女俩感情深厚。

  十几年前,退休在家的母亲就开始帮兄妹三人带孩子、做家务。“哪家有需要,母亲随叫随到,毫无怨言。”王亚楠说。

  疫情突如其来,大年初二正在家休息的王亚楠突然接到单位通知,必须马上返岗。她把5岁多的女儿托付给母亲后,急忙赶到单位。作为社区主任,她带领施工人员冒着严寒,为辖区30多个杂居院落安装隔离护栏和大门。每天晚上,她还要巡查各个卡点,为值班的工作人员送餐、送消杀用品。一天下来,累得两腿发软。

  王亚楠夫妇都比较忙,她就把母亲接到家中帮忙照顾女儿。因照顾孩子劳累,76岁的母亲出现体力不支、血压不稳状况,但一直没告诉王亚楠,还总宽慰她:“不用操心,家里有我,你把工作干好就行。”

  “母亲辛苦多半辈子了,还要为心。”王亚楠愧疚地说,这几天社区又忙着排查武汉返平人员,她又把女儿送到了母亲那儿,“心里很过意不去,我想为母亲做点儿事情。”王亚楠与母亲聊天时得知,母亲一直惦记着多年未谋面的、远在山东威海的一位“发小”。

  “我俩就像亲姐妹一样,十几年没见面了,我挺想她的。”王亚楠的母亲兰芳荣说,那位“发小”是她东北老家的邻居,长她三岁。两人一起长大,关系特别好。后来,她嫁到平顶山,“发小”则远嫁山东威海。十几年前,“发小”曾来平顶山探望她,两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逢年过节,两人都会互打电话问候。“有生之年能再见一下这位老姐姐,我也算心满意足了。”兰芳荣说。

  王亚楠说,这场疫情让她深切地体会到:生命诚可贵,行孝要及时。“疫情过后,我要带着母亲去山东威海见故人,了却她的这桩心事。”

  组织歌友开一场“抗疫情 颂英雄”演唱会4月9日下午,在市区鹰城广场东部一个小花园内,身着红衣的张丽,一遍遍练习着她自创的抗疫歌曲《白衣战士》。

  张丽今年60岁,家住新华区曙光街街道曙南社区,她是市政府机关服务中心的退休职工。她从小喜欢文艺,2014年退休后,她联合喜爱唱歌的老姐妹,在社区的支持下,成立了曙南社区“民声荟萃歌友会”。歌友们平时除了在社区排练室练习唱歌外,每周六晚上会在鹰城广场为市民义务演出。遇到节假日,她们还经常自带礼物,到市区一些敬老院、福利院慰问演出。

  “前段时间疫情严重,社区排练室关了,鹰城广场封了,活动也暂停了,天天闷在家,可把我们憋坏了……”张丽说,歌友会目前有歌友60多人,疫情期间无法召集大家一起唱歌,她便建了一个微信群,号召大家在线交流。“群里很热闹,除了经常转发权威媒体刊登的各种疫情方面的信息,歌友们会不时在里面唱上一段,然后由大家点评。”3月中旬,他们还在微信群开了一个以“抗击病毒 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网上演唱会。

  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了防疫,每天值守卡点,对楼道、车棚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杀,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歌友们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自发捐款1000余元送到社区工作人员手中。“很多歌友家中并不富裕,但一说捐款都很积极。我记得有位没有工作的单亲妈妈捐了100元,一位残疾歌友捐了50元……社区用这些捐款买了口罩、消毒液、小喷壶等防疫用品,还在社区大门口贴出了捐款用途明细表和表扬我们的大红榜。”张丽说。

  疫情缓解后,每天早上或傍晚,张丽喜欢一个人步行到鹰城广场上,找个稍微僻静些的地方练嗓,人多时戴着口罩小声哼唱,没人时摘下口罩大声练习。她觉得,在广场、公园等处“抛头露面”地唱歌才有感觉,进步也会更快些。

  《英雄赞歌》《逆风而行》《爱的长城》……宅家的日子里,张丽与歌友们创作了多首抗疫歌曲。她说,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她想组织歌友们在广场上开一场“抗疫情 颂英雄”演唱会,向抗疫工作者致敬。

  昨天一大早,邱利刚骑着与他伴行多年的自行车到了华西社区,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趁着周末,他要赶赶进度,对之前落下的常规工作进行梳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布置了一面“微心愿墙”,让辖区居民晒困难、说心愿。“小区小广告希望能清理一下”“我想要一本《三国演义》”……工作人员定期把居民的心愿收集起来,而邱利刚的任务就是联系社区党员和志愿者,帮助居民实现微心愿。

  这个不惑之年的汉子老家在宝丰县石桥镇,2000年从郑州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平顶山,2002年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18年来一直工作在基层一线,目前是湛河区马庄街道华西社区居委会主任。“当时回来到基层工作,也不是说咱觉悟有多高。咱是农村走出来的,想着离家近,能照顾家庭。现在不少大学同学在大城市都有车有房了,舞台有大有小,只要肯干,都能干出点名堂。”说起当年的选择,邱利刚说他并不后悔,甘愿当辖区居民的“保姆”。

  作为社区一名基层工作者,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前段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抗疫上面,不少常规工作都滞后了,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也被打乱了。居民们晒出来的微心愿大部分都未能实现。

  社区爱心联盟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老人服务,但是疫情之下,入户多有不便,已经有不少老人等不及了,希望社区早点开展活动。去年底,社区还成立了老党员工作室,成员们也都摩拳擦掌,希望能为大伙儿做点事。

  邱利刚说,目前社区还不适合开展聚集性活动,等时机到了,他们要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把社区居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解决掉。最近两天,他们已经把居民的微心愿发在了社区在职党员微信群和党支部微信群中,大家积极认领,令人感动。他也很想带着社区志愿者团队,走进困难居民、孤寡老人家中,记录他们的微心愿,送上关怀与服务。

  微心愿:抗疫期间,妻子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照顾老人,辛劳付出,想为她补过一个浪漫又难忘的生日。

  从医十年,干过急诊,干过重症,这次又在援鄂抗疫中披甲冲锋的刘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头脑冷静、做事果敢,又充满热情。他说:“经历了这场疫情,我一方面对生命更加敬畏,另一方面对家庭的愧疚又多了一分。”

  勇踏征程,对生命充满敬畏刘洋是我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月2日到达武汉。经过严格的防疫防护培训后,他便开始接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个新开病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接诊、询问病史、下单化验、查房、写医嘱……这些以前常做的工作,在穿上隔离服、护目镜,戴上多层隔离手套后,变得非常麻烦,话说多了还会有憋闷之感。

  “其实工作量还能承受,主要是心理压力大。”4月10日晚,回忆刚开始收治病人的情形,刘洋感叹不已。他说,医生的职业,就是要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去治病救人,但同时也非常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42床的病人,其血氧饱和度比较低,走路都走不稳,但见到医护人员就深深鞠了一躬,令人动容。

  亏欠家人,悄悄许下微心愿刘洋与妻子结婚7年,育有一双儿女,大的6岁,小的3岁。平时因为工作忙,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担基本上都落在了妻子身上,特别是刘洋在武汉这段时间,妻子买菜、做饭,收拾家务,照顾老人,没有一丝怨言。

  “虽然我每天都打电话报平安,问问家里的情况,但却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做丈夫的责任,心里真是觉得亏欠。我无法想象,小区被封,妻子是怎么兼顾生活和工作的;身体不好的母亲又是如何教孩子上网课的。”刘洋说,为了让他安心在一线抗疫,母亲和妻子没有说过她们的难处,还不断叮嘱他“注意休息,做好防护”。

  对于眼下有何心愿,刘洋表示,他想给妻子补过一个生日。他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与妻子结婚多年也很少买礼物,“今年原本想在家陪一陪妻子,没想到疫情形势严峻回不来,又错过了她的农历生日,很遗憾。不过,再等几天就是她阳历生日,我想着到时订个大蛋糕,准备一份神秘的礼物,让她高兴高兴。”

  后顾无忧,妻子守好“大后方”听说丈夫要给自己补过生日,刘洋的妻子郅银歌露出了甜甜的笑,她说:“结婚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他‘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的职业状态。”记得几年前,大女儿发烧生病,她抱着孩子在住院部楼下等了一个小时,丈夫也没来,“因为知道他很忙,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所以后来家里再有什么事都尽量不打扰他。年前小儿子生病时,我们都是到离家比较近的二院去看。他是医生,又是党员,遇到疫情理应冲锋在前,作为家属,我要守好‘大后方’,消除他的后顾之忧。”

  昨天早上,秦占平起床后喝了杯白开水,随即开始在房间里做起了俯卧撑,这是他自行隔离期间每日的必修课。“突然闲下来有点儿不适应,刚好利用这段时间锻炼身体,上班后才能有最好的状态。”秦占平笑言。

  背着父母和奶奶报名驰援武汉1月27日,得知需要一批护理人员驰援武汉后,他主动报名。2月16日晚10点多,正在家里休息的他接到单位通知,三天后出发。可是他走了,家里只剩下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儿子,他很是放心不下。幸好,住在同一小区的岳父岳母得知情况后对他说:“你放心地去吧,保护好自己,我们帮你照顾他们娘儿俩。”

  为了不让在商丘老家的父母和年迈的奶奶担心,秦占平没有告诉他们实情,而是谎称这一段时间单位忙,接电话不方便。

  临行前一天,妻子帮他收拾行李,叮嘱他要做好防护,他说当时自己不敢扭头看妻子,因为眼泪一直在打转。

  父亲起疑心,无奈之下如实相告秦占平到达的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这里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到两公里。“说实在的,刚到那儿后心里确实有些担心。”秦占平说,但经过多次上岗前培训及心理专家的指导后,他通过了控制感染考核,也渐渐打消了顾虑。

  “我们一组7个人,最多时要照顾24个病人,闷热的防护服,再加上劳累,一个班下来几乎要虚脱。”秦占平说,他和队友护理的病多为老年人,主要负责发药、喂药、消杀等。遇到危重病人不能自理,还要喂饭、翻身、照顾其大小便。他说,为避免上班期间如厕造成防护服浪费,常常上班前三四个小时不吃不喝。“我们住的酒店距离医院需要50分钟车程,再加上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等,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出发。”秦占平说,一个班6个小时,全身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穿在里面的衣服通常会湿透。

  到武汉后,父亲曾多次给他打电话,他都未能及时接听。一周后,父母起了疑心,无奈之下他只好如实相告。得知后,父母和奶奶非常担心。但父亲很识大体,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国家有难,作为医护人员必须冲上前,还再三嘱咐他要照顾好自己。

  期待早日和父母、奶奶吃顿团圆饭4月8日,是秦占平和其他第二批援鄂返平医疗队队员解除医学观察回到家中的日子。考虑到家中有老人和孩子,他决定再居家隔离一段时间。

  再过几天,秦占平的自行隔离期也到了。说到眼下最想做的事,他脱口而出:“我最想把远在老家的父母和奶奶接到平顶山,全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平时工作太忙,我都一年多没有回家看他们了。”

  “孩子能够参加这场战‘疫’并且平安归来,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秦占平远在商丘老家的父亲秦太仁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以前他们很少看新闻,但儿子在武汉的那些日子,他们每天都关注新闻,希望能在画面中看到儿子的身影。

  2月2日踏上征程,3月30日返回平顶山,作为我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谢慧玲承担的是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昨天,她在平煤神马集团职工休养院结束隔离休养,准备回到市区建设路东段的家,虽然只有10公里路、半小时车程,她却恨不得化身为箭,马上飞到家中。

  蜜月没过完,毅然到武汉抗疫“在武汉时,我最牵挂父亲的身体,最想吃母亲烙的油饼、菜馍。”谢慧玲扎着丸子头,神色温和,言语不多,她说自己2014年大学毕业进入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刚开始在放射科做陪检,后来报名考试进入重症医学科,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2月2日,还处在结婚蜜月期的谢慧玲,毫不犹豫踏上了武汉抗疫之路。“大家被安排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个新开病区。由于疫情形势严峻,整个城市都被‘封’了,路上偶尔经过几辆车,也都是运送生活物资、防疫物资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悲凉和震撼。”她说,进入医院,一切防护措施都不能有纰漏,光从清洁区到污染区就要经过5道门,一个缓冲间接着一个缓冲间,每天还要帮助病人打水、送饭,“辛苦是辛苦,但看到病人的情况一点点好转,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牵挂父母,想带他们去体检每天,谢慧玲下班回到宾馆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报平安。“他们怕影响我工作,从不主动给我打电话。我知道,只要听听我的声音,他们都是安心的。”谢慧玲说,她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村人,不善言辞,也不怎么看电视,自从她到武汉抗疫,父母每天都打开电视看疫情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关于武汉的。有一天,她没给家里报平安,母亲担心得半宿没睡着觉。她在武汉非常牵挂父母: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父亲开货车,常年来回跑,年前还说身体不太舒服。她本想着年后带父亲去医院做检查,疫情一来就给耽搁了。“直面生死时,那种盼望疫情赶紧过去,想要和家人团聚的愿望,非常强烈。”谢慧玲说,她是家中长女,父母供自己读大学非常不易,如今到了能够回报父母的年纪,她想多孝敬孝敬父母。

  谢慧玲表示,疫情过后,最想带父母去医院做个健康体检,然后等合适的机会,再带父母去一次武汉,看看自己“战斗”过的地方,看看漂亮的樱花。

  “孩子长大了,我为她感到骄傲”3月30日是谢慧玲和医疗队返平的日子,虽然不能即刻回家,但在欢迎仪式上还是能与家属简短见面。“她当时不让我去现场,害怕我情绪激动再伤了身体。”谢慧玲的母亲徐爱平说,她家住高新区皇台街道皇台徐村,有两个女儿,谢慧玲排行老大,从小就非常懂事,上大学、找工作都没让家人操心。她印象最深的是,女儿谢慧玲读小学三四年级时,丈夫在外跑车,她就在家附近的货场找活儿干,中午不能回家,女儿就把饭做好,翻过铁路给她送去,有时菜里都忘了放盐。她既心疼又感动,以路不好走为由让女儿“别送了”,女儿却说:“人家都有人送,我怕你没饭吃。”

  “这次到武汉支援抗疫,她临行前一晚才告诉我。虽然担心她,但我尊重她的选择。村里人知道这事,都竖起了大拇指,我从心底为女儿感到骄傲。”徐爱平说,这段时间,丈夫也变化不小,开始注重身体健康了,烟也抽得少了。等女儿隔离休养结束,她会听从女儿的话,和丈夫去做一次全面体检,再给女儿做点她喜欢吃的菜馍、葱油饼。

  “我去武汉时他才3个多月,现在已经半岁了!”昨天上午,在市区开源路南段九龙广场小区,居民杨振强指着墙上挂的儿子照片说。杨振强今年32岁,是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司机。他的妻子在市区一家酒店上班,两人育有一双儿女。今年2月5日,杨振强作为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与单位另外三名同事一起去了武汉。

  妻子独去武汉度蜜月留遗憾“我觉得我们一家与武汉挺有缘,妻子的姐姐在武汉工作,我们2012年三八妇女节那天结婚后,本来打算到武汉度蜜月,可惜当时我单位忙,妻子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武汉转了一圈。这次轮到我独自去武汉了。”杨振强说,疫情期间,他一直在单位值班没有回家,2月4日接到第二天要去武汉支援的通知后,他怕妻子担心,直到2月5日下午到达武汉驻地后,才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那次去武汉,我姐陪着我转了黄鹤楼、户部巷、汉正街等不少景点,景色很美,可没他陪着,我心里空荡荡的,只待了不到一星期就回来了。”杨振强的妻子周俏俏说,谈恋爱时,她与丈夫在同一个酒店上班,她是大堂经理,丈夫是酒店保安。丈夫性格活泼,会讲各种笑话,总把同事们逗得开怀大笑,对她更是关心,经常接送她上下班等。结婚后,丈夫不爱喝酒不爱抽烟,对她和孩子也特别好。“我过生日啥的,他要么早早买来礼物,要么直接给我发红包,一次也没有忘过。平时我上班忙,他接送孩子、收拾家务,家里的事很少让心。”

  丈夫逆行武汉抗疫报喜不报忧“在武汉时,我与单位另一名司机搭伙,轮换着当救护车司机和担架员,天天运送的都是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说不害怕那是假的。”杨振强说,3月中旬,他和一位同事拉着三男一女四名确诊患者转院,由于是第二趟拉病人,为安全起见车厢内没开空调,作为担架员,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坐在车厢后面,时间一长头昏脑涨很不舒服,这时一位紧挨他坐着的男患者开始长时间咳嗽,他只能强忍不适照料患者。“要不是现在他说这事,我还不知道哩!他总是报喜不报忧。刚开始时,我还老问他天天咋上班、有啥事没,可他老说没事,反而常劝我跟孩子待家里少出门,说小区有送菜的微信群,别嫌贵,让人把菜送来……”周俏俏说,结婚这几年,丈夫从没离家这么长时间,她和女儿很担心他,可每次打电话,他都很少提工作上的事,反而对她千叮咛万嘱咐。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武汉之旅杨振强的女儿杨悦晨今年6岁,在市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她学会了自己上网课、看绘本,还主动练习舞蹈。她说,爸爸到武汉打病毒了,虽然不在身边,但她觉得爸爸很伟大。“我走时,儿子头还抬不起来,现在身体棒了,头也直起来了,就是几个月不见,他有点不认识我了。前几天我回来,他一直看着我,我一抱他就哇哇大哭……”提到疫情过后的微心愿,杨振强说,这段时间他不在家,一直是妻子替他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他想替替妻子,让她歇歇,并好好抱抱从出生到现在没见过几面的儿子。另外,他希望和妻子带上孩子们到武汉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圆了曾经的蜜月梦。

  44岁的姜沛东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材高大,浓眉大眼,说线日上午,他一边接打电话,一边快速敲击电脑键盘,同时还不忘招呼记者喝茶。“也就从这几天开始,我逐渐忙了起来,在我们生意人眼里,忙可是好兆头啊!”

  姜沛东祖籍山东菏泽,在市区茂源街做生意已有18年,公司专营、健康器械等产品。18年前,他在开封做生意蚀了本后,揣着仅有的几千元钱来到平顶山闯荡。在认真考察市场后,他将目光投到了这个行业。

  从2006年起,姜沛东决定投身行业,并注册了公司。现如今,他的客户已遍及我市各县(市、区)、企事业单位和工矿企业,客户基础稳固且不断拓展。姜沛东说,他发现这个商机是直接受到了晚报“保护鹰城大水缸”报道的启发。

  疫情期间,姜沛东的业务受到不小冲击,从这个月起,才稍微缓过来劲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客户要求安装,都是我亲自上门的,因为店里的师傅出趟家门不方便。我每次都是戴好口罩、喷酒精,安装回来后再用消毒液对自己全面消毒。”

  姜沛东有一儿一女,疫情期间,为了联系业务方便,也为了家人的安全,他自己住在茂源街的店里,让女儿和儿子住家里。他的女儿是我市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疫情期间坚持给学生上网课;他的儿子上高一,在姐姐的辅导下在家线上学习。姜沛东有时把蔬菜和食材买好,带到小区门口,递给女儿。他几乎每天都会给姐弟俩打电话或视频通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姜沛东的母亲在菏泽老家,疫情期间他经常给母亲打电话问候。“母亲身体很好,在家养有鸡鸭鹅,还翻地种菜。”

  “我跟几个好友原本打算趁春节去鲁山县山区看望救助困境儿童的,可是遇到了疫情。希望我们的计划能够早日进行。”姜沛东说,疫情结束后,他会精心打理生意,服务好更多的客户。同时,他希望每年坚持两三次去山区探访,捐助我市品学兼优的困境儿童。(本报记者 吕占伟 文/图)

  孙爱军说,他分包了洪庄杨镇洛北、洛南等五个村庄多家贫困户。4月14日上午,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洛北村贫困户刘占领一家三口生活困难,需要帮扶。

  今年56岁的刘占领两年前被确诊患了骨结核病,此后多次在郑州住院诊治,先后花去医药费十几万元,目前仍未康复,在家休养,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需要妻子或儿子伺候。刘占领的妻子刘奎云是残疾人,儿子刘帅统是武汉大学三年级学生,目前正在家里上网课。

  刘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刘帅统常常趴在床边写作业。在家期间,刘帅统照料父亲的日常起居,还经常帮助母亲做饭、洗衣等。

  当天下午,刘奎云说,她的丈夫患病两年来,大小便都需要她和儿子伺候。如果有一个护理床,刘占领平时躺在护理床上,会减少一些麻烦事儿。家里的钱,都给丈夫治病花光了。

  现在刘占领迫切需要一个护理床,而刘帅统则需要一套学习桌椅,以便更好地学习。能尽快解决刘家父子的生活与学习问题,是孙爱军现在急于了却的微心愿。(本报记者 王辉 文/图)

  微心愿:错过了今年的意大利新春龙狮会,错过了上半年的省内外多项展演活动,期盼龙狮队早日归校训练,在今后的比赛中展现实力风采,圆学生青春梦想。

  4月13日上午,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周加兵早早地来到体育馆,开始通过网络为学生上公共体育课。授课结束后,他开始通过微信视频查看龙狮队队员们的一日训练情况:“今天跑步了吗?训练任务一定要完成哦!”

  周加兵是平顶山学院龙狮队的教练,经常带学生参加省内外比赛,屡次摘金夺银。去年春节,该校龙狮队受邀到米兰进行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访问演出,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今年,受意大利米兰中国文化中心邀请,龙狮队原定于1月30日至2月11日到米兰等城市参加鼠年新春龙狮会。“我们要求学生正月初三早上到校,正月初四一大早乘飞机飞往意大利,没想到疫情突然暴发活动取消,一些学生已经走到了半路,只得原路返回。”周加兵说。

  家在天津的大二学生郑程,在龙狮队中的位置是龙尾。正月初三下午,他从家乡坐火车赶往学校,在德州接到了学校的通知,赶紧买票返程,到家时已是深夜12点。郑程说,回校那天他一路上畅想着意大利之行,豪情满怀,希望用最好的表演把我国传统龙狮文化展示给外国友人。“活动取消了,我表示理解,但遗憾肯定是有的。”郑程在电话中说,“我现在在家每天坚持训练,非常想念老师和队友们。好想早点和大家一起训练,希望我们以后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队员们都盼着早点回校训练,盼望着有机会展示龙狮队的风采。”周加兵说,这也是他的愿望。“舞龙舞狮需要团队配合,每一个动作都要千锤百炼。队员们牺牲了寒暑假休息时间训练,吃了很多苦,只盼望着有一天能站在舞台或赛场上展示自己的实力。作为老师,我有责任为他们多多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实现青春梦想。”周加兵动容地说,错过了意大利新春龙狮会,错过了上半年的舞龙舞狮展演活动,但是队员们还有机会参加今年下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河南省民俗民间传统体育大会等大型赛事,并且有实力取得优异成绩。

  开展网络授课以来,督促龙狮队的50多名队员进行体能训练成为周加兵每天最重要的一项任务。“队员每天至少要跑一次3000米,还要完成俯卧撑、蛙跳、倒立等体能练习。”在微信中看到队员们头顶脸盆认真地练习着动作时,他会欣然而笑。

  “老队员的舞龙舞狮动作都已掌握,只要每天练习,保持体能,坚持到开学就好。”周加兵有时还会到学校体育馆二楼荣誉展柜前拍照片,为队员介绍往年得到的奖杯或奖牌,鼓舞他们的斗志。还会拿着龙头或狮头展示一些动作,发给队员观摩。“疫散花开,离开学不远了。我盼望着龙狮队早日归来,再创辉煌!”他意气风发地说。(本报记者邢晓蕊/文 张鹏/图)

  4月13日上午,家住郏县东坡路中段的小学教师马素钦忙着给学生们上网课,云赏春结束后,她给学生们布置了描写美丽春天的作文。谈起今年的心愿,她笑着说:“我的心愿就是早日返回讲台,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教孩子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今年46岁的马素钦在郏县新世纪学校任教,爱好阅读和写作。周末时她外出采风,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写作素材。回到家后,她把与自然对话的感悟和遇到的人、事写出来。夜半时分突发灵感,她就坐在床头,把脑海里迸发出来的句子记录下来,次日再加以整理成文。

  马素钦说,她把自己的写作历程和感受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每次上作文课,都是从创设情景开始。比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她向每位家长要了学生的一张生活照,制成影集,让学生回忆拍这张照片时的情景,然后写成作文。有时她会直接和学生配合演戏创设情景,即兴作文。写游戏,她就带学生们玩,玩后再写。为了让学生对写作有信心,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她还申请了一个网络公众号,取名清新荷园,挑出好的作文在平台上推出,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要让孩子喜欢写作,就要想办法让他的作品发表出来。家长反馈,最初孩子们不愿写作文,现在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文,一般都能一挥而就。”马素钦说。

  在她的指导和影响下,有些孩子的作文在郏县和我市举行的作文比赛中获奖,还有的在报纸和书刊上发表。

  写得多了,马素钦老师也有了向外投稿的打算。“投稿也是对自己创作水平的一种检验。”马素钦说。经过多年来的积累, 2017年,她创作的儿歌作品陆续在《写作选刊》《巴渝儿歌报》上发表。当年11月 ,她的散文《母亲的心事》被《时代青年》杂志刊发。2018年,她写的散文《一个丈夫写给法官妻子的信》荣获平顶山市政法系统征文一等奖、《一兜烂鸡蛋》在平顶山市第二届“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另有多篇散文先后在省、市、县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奖。2019年,她的报告文学《最美搭档》《校园里,那朵最美的花》,散文《春到山头赵》等作品被《时代报告》《平顶山晚报》等报刊采用。

  今年抗疫期间,马素钦仍笔耕不辍,儿歌《环卫工人》《物品送到家门前》被辽宁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疫去春来歌满天》一书入选,报告文学《捐款》被《中国慈善杂志报》刊发,还有近30首抗疫儿歌发表于各种报刊及网络平台。(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图)

  微心愿:希望疫情彻底结束,带领妻子和儿子去参加一场马拉松赛事,让他们也体会一下赛道上的快乐。

  今年39岁的孙东晓家住市区东安路南段,在鲁山县一政府单位上班,11岁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工作忙压力大,他身体有些发福,一米七多的个头,体重78公斤,走路或上楼都气喘吁吁,单位体检时查出有中度脂肪肝,医生建议加强锻炼。

  去年4月份起,他开始在湛河堤跑步,一公里、二公里、三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跑步里程不断加码。“有时候也想睡个懒觉,可是想到自己不能半途而废,就又起来了。”孙东晓笑着说,能够长期坚持跑步,主要靠顽强的毅力。

  2019年10月,郑州举办国际马拉松大赛,孙东晓报名参加。半程马拉松20多公里,他跑了1小时52分。这是他首次参加线下马拉松,虽然成绩一般,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跑步带来的快乐,“那种在赛道上你追我赶,超越自我的感觉特别好。”回忆起比赛的情形,孙东晓两眼发光。他说,在赛道上,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学生,每个人都在为梦想奔跑,挑战自我,赛道两旁啦啦队的呐喊声、助威声,也让他倍受鼓舞。

  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及专业的指导训练,这次半程马拉松赛导致孙东晓腿部韧带拉伤,还好问题不大,治疗后很快康复。比赛中,孙东晓结识了同为平顶山市区的资深跑友王永辉。回平后,王永辉在如何提高配速、提高步频、练习核心力量等方面给予了孙东晓专业的指导。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有空,孙东晓便会约上王永辉等跑友,一起学习、交流经验。

  随后,孙东晓又报名参加了舞钢环湖国际马拉松、周口马拉松、鲁山县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成绩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跑步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孙东晓说,去年大年三十,他参加了市区跑友组织的“迎新年环城跑”,几十名跑友穿着短袖、短裤,冒着雨雪,一起奔跑,最后只有他和其他5位跑友坚持到底,“在恶劣条件下挑战身体极限,特别有成就感”。

  大年初二,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孙东晓的跑步之路。他每天通过电视或手机了解有关抗疫的新闻,深深地感受到“生命诚可贵,健康最重要”。所以即使待在家里,他依然每天跟着视频进行腰部、臀部等核心力量练习。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他带着11岁的儿子一起外出跑步。受他的影响,妻子也加入跑步行列。“跑步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毅力。”孙东晓说,等到彻底疫情过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全家去参加一场半程马拉松赛,让妻子儿子也体会一下“那种不一般的感觉”。

  4月14日下午,在郏县安良镇肖河村,39岁的村民周心占和邻居段中堂把收集来的桑叉、推车、提斗等老物件整齐地摆放在室内,又忙着把院子里的红石石磨、石磙等器具一一安置好。“等疫情结束了,我们的民俗抖音基地就能对外开放了!”周心占开心地说。

  周心占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但他头脑灵活,几年前做起了琉璃瓦生意。由于吃苦耐劳,诚信经营,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周心占多次捐款开展助学活动,并在每年的重阳节、春节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派发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礼品。

  春节前,周心占脑海里产生了一个为村民们打造一处具有民俗风格休闲娱乐场地的念头,用一些传统农具作为场地的装饰和布景,顺便吸引村里或附近爱玩抖音的年轻人来拍摄视频。他的想法得到了邻居段中堂老人的大力支持,老人不仅提供了一处空闲大院,还帮助收集了麻斗、簸箕、桑叉、铡刀、风箱、牛槽、牛套等传统农用老物件。

  春节后,由于受疫情影响,此事搁置了一段时间。疫情缓解后,周心占又继续行动起来,四处打听着收集老物件。两个月来,他已经收集到了木器、石器、陶瓷、铁器等200多件,还自掏腰包购买了花卉树木及红石石器,准备把院子进行重新装扮。他还在门前的街道两旁安置了10多口大缸,准备在缸里填土种花,美化街道环境。肖河村有着悠久的编织苇席历史,为了再现当年编织苇席的场景,周心占还打算找来苇秆,请来编织苇席的老人,现场编织苇席。

  院子不远处有一片树林,眼下树林里长满了荒草,还堆了不少垃圾,看上去很不美观。“接下来我准备把这片树林清理改造,在树林里安置石桌子、石凳子,再买来扑克、象棋等,以后每天供应茶水。等疫情结束了,好请乡亲们来体验民俗抖音基地,休闲娱乐。”周心占说。

  “有关湖北、武汉、境外返平人员的通知:请你们回来后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备……”4月14日下午,家住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建东小区的魏月莲像往常一样在社区进行防疫安全宣传。

  魏月莲是平煤神马三梭有限公司的退休工人,上世纪80年代搬到建东小区居住,是这里最早的一批住户。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报名参与了社区防疫防控,还与70多岁的老姐妹赵婉华一起编写了朗朗上口的防疫顺口溜,并用普通话、河南话以及快板书的形式录到喇叭里,一天几次向居民喊话,受到居民称赞。

  “从大年初二到现在,她一直在参与志愿服务,走街串巷进小区,任劳任怨。”东安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东苑社区韩朋可说。

  魏月莲说:“因为我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不想更多人和家庭受到病痛的折磨。我退休了也没啥事儿,就想着发挥发挥余热。”由于年龄大了,体力有限,往往在社区一天走下来,腿脚都肿了,于是晚上回家她就用艾叶水泡一泡,第二天再接着“战斗”。她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名战士,很忙很累,但心里高兴。

  参与抗疫两个多月以来,魏月莲很少与家人见面,一方面是忙于社区宣传,一方面是怕自己天天走街串巷,再与家人接触不安全,所以跟家人只通过手机、网络联系。9岁的小孙子在视频里对她说:“奶奶,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奶奶’。”

  如今,疫情形势持续好转,小区解封,道路通畅,魏月莲心里也有了一件最想做的事,那就是:等疫情完全过去,想给孙子买一套乐高玩具,好好抱抱他、亲亲他,然后再与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本报记者 范丽萍/文 李英平/图)

  昨天上午,在新华区西市场街道红旗街社区西盛楼楼东头,张富珍像平时一样,认真地登记出入人员信息。

  西盛楼共有6个单元70多户居民,对于52岁的楼栋长张富珍来说,过去的两个多月,她过得忙碌且充实。

  “有一回三楼有个住户在家隔离时间较长,家门口堆了一大编织袋垃圾,少说也有二三十公斤,富珍姐看到后,费力地把垃圾从楼上拖下来,又拖到楼东头百十米外的垃圾桶边。”邻居何新社笑言,因为那段时间在家不出门就是作贡献,所以不少邻居的垃圾放在家门口无法及时清理,张富珍就带领几位邻居帮助大家处理垃圾。“要不是富珍姐后来在群里表扬那户住户,说他家垃圾攒得多,说明几乎不出门,大家都不知道这事儿。”

  让邻居闫小惠感动的是,楼上不少邻居是矿工,早上出门需坐通勤车上班,2月份有一天下着小雪,天气很冷,邻居们从凌晨4点多开始陆陆续续去上班,张富珍就一直在楼口处守着登记,直到上午8点多才回家,身子都快冻僵了。

  “其实邻居们对我也可好,我在楼头值班时,总是这家给我送菜馍,那家给我送牛奶、蛋糕啥的,我老坐着‘收礼’,感动得直想掉泪。”张富珍说,这段时间累归累,可心里却踏实快乐。

  张富珍说,多年来她与邻居们互帮互助,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平时没事时,她经常与邻居们在楼下打牌聊天,每年的春季大家还经常相约去郊区挖野菜,去年春天,她与楼上两家邻居就曾到南阳七峰山上挖了几编织袋的蒲公英和野蒜,回来后用小塑料袋分装好,放在楼头,让需要的邻居们自己来取,大家都说蒲公英泡水喝去火效果可好,野蒜配鸡蛋或者肉馅拌了包饺子味道特别好。

  今年疫情过去后,她还想约上几位要好的邻居,开车到南阳七峰山,挖挖野菜、做顿野餐,好好放松一下。(本报记者 李霞/文 李英平/图)

  昨天一大早,王辉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翻看文件、查阅资料,手机不停地响,桌上泡好的茶都凉了还没顾得上喝一口。“没办法,啥事都得赶进度,公司上下几十名工人都要养家糊口。”王辉说。

  今年39岁的王辉老家在信阳,2000年,不到20岁的他跟着亲戚来到平顶山闯荡,从装饰公司基层开始干,白手起家,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事业,考取了工程师资格,后来还在河南城建学院进修取得了本科学历,目前是蕴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随着事业的进步,王辉开始回馈社会,积极参与我市各项公益慈善事业。2016年,他加入了平顶山市爱心之家志愿助学协会,目前是协会秘书长。近年来,王辉与协会会员积极帮扶弱势群体,尤其是救助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帮助他们迈进大学校园。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王辉积极号召协会会员及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共募集防疫专项资金25384元,捐赠至抗疫一线万多元的防疫物资送至市第一人民医院。2月19日,他们又根据市红十字人道救援队的需求,购买了空气呼吸器、高压喷雾器、防护服、口罩等价值10258元的防疫物资送至一线。王辉还以公司名义,设法购买1500公斤消毒液,通过新华区慈善协会捐赠至新华区人民医院。

  去年8月,市爱心之家志愿助学协会为我市10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大学新生每人发放4000元助学金。世豪毕业于叶县一高,去年被海南大学录取。他的家庭虽然遭遇多次变故,但他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还坚持做义工。鲁山县土门办事处构树庄村的云龙和书悦是龙凤胎,去年双双考上大学,云龙更是以理科668分的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但他们的父母患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儿,两人同时入学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时隔半年多,王辉一直牵挂着这三个孩子。

  “我们也复工了,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捋顺,协会的工作不能落下来。”王辉说,以往每年这段时间,大家就要聚在一起商讨当年的救助方案,还要深入偏远山村走访,遴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进行救助,但眼下开会和走访都不太方便。“很想入户看看这几个孩子,看看他们学业是否有进步,还需要什么帮助。”(本报记者 杨元琪 文/图)

  昨天一大早,爱之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爱之家”)的朱智红便开始忙碌起来。当天,他们要送瑞瑞(化名)去叶县困境儿童助学养护中心。

  瑞瑞家住卫东区东工人镇街道赵庄村,今年8岁。一年多前,她的母亲因患脑瘤成了植物人。奶奶已年过八旬,也需要照顾。一家人就靠父亲打零工为生。母亲患病后,瑞瑞便休学在家。

  “爱之家”志愿者李玲玲家离瑞瑞家较近,得知此事后,经常去瑞瑞家帮忙做饭、喂其母亲吃饭。随后,她将此事反映给“爱之家”,希望能多帮帮瑞瑞。4月14日,朱智红、李玲玲等人来到瑞瑞家,送去了牛奶、尿不湿、生理盐水等。在与其家人沟通后,他们为瑞瑞采了血,检查有无传染病,为瑞瑞申请上学做准备。

  在确定瑞瑞身体一切正常后,经与其家人商量,朱智红与叶县困境儿童助学养护中心取得联系,准备送瑞瑞去该中心生活,让其学习走上正轨,生活有人照顾。据了解,叶县困境儿童助学养护中心是由叶县民政局、北京启爱公益基金会等部门联合成立的,是针对困境儿童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

  昨天上午不到8点,叶县困境儿童助学养护中心负责人朱喜红等人便开车来到瑞瑞家,李玲玲等人也赶到瑞瑞家帮着收拾东西。朱智红还专门给瑞瑞准备了学习、生活用品。担心瑞瑞认生,父亲专门陪着瑞瑞一起去了助学养护中心。除了上车时有些哭闹外,一路上瑞瑞都比较乖巧。当天中午,中心吃饺子,瑞瑞吃了两大碗。看到女儿很适应中心的生活,她父亲便放心地离开了。

  朱智红是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的。为了让病残儿童等得到更多的关爱,2007年,朱智红姐弟五人成立了“爱之家”,并积极与北京、上海的爱心人士和基金会联系,先后为百余名孩子进行了心脏、唇腭裂修补等手术,不少弃婴还被符合收养条件的爱心人士收养。2018年,朱智红等人开始帮助困境儿童。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关心这些孩子。但眼下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给瑞瑞更多的关爱。”朱智红说。

  “出生第二天起,孩子就在ICU病房住了一个多星期,没少受罪。好在这段时间吃胖了,身体也好多了,只要不饿也不闹人了……”昨天上午,彭超抱着女儿轩轩,开心地说。

  彭超今年29岁,家住新华区西高皇街道园林路社区佳田塞纳城小区,是市区一家企业的工人,去年与妻子田丽结婚。今年2月9日,女儿出生。

  “女儿的故事从出生前就开始了,虽然因为疫情,遇到了一些麻烦,可一路走来,她身边遇到的都是些好心人。”彭超说,女儿出生那天上午,由于小区封闭不好找车去医院,社区给他们协调了一辆西高皇街道的车辆,由西高皇街道办主任冉永做司机,社区党支部沈方陪同,临产的妻子才及时赶到了医院。当天下午4点15分,女儿顺利降生。妻子对月子餐吃不习惯,医院一名至今也不知道姓名的小知道后,总是塞给她自己带的零食。妻子出院后奶水不足,她的一位好友恰巧也刚生孩子,便每隔一天将自己的母乳装在袋子里送过来。

  “这次疫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提前安排得很好,想着坐月子时,起码大人得吃好、睡好,把孩子照顾好。没想到孩子一出生,啥都乱了。”田丽笑着说,女儿因为黄疸,出生第二天就单独住进ICU病房,她躺在病床上没少担心。5天后出院时,想着孩子没在身边,她心里更是空落落的,天天吃不好睡不踏实。后来女儿出院回到她身边,看到刚出生时将近4公斤重的女儿小脸瘦了一圈,她又心疼地哭了一场。不过这段时间,幸亏有丈夫、父母、弟弟妹妹等亲人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现在,女儿身体不错,也吃胖了一些,这让田丽感到很幸福。

  女儿的出生,也让这段时间初为父母的彭超夫妇累并快乐着。每天照顾妻子和孩子成了彭超的必修课。他说,刚开始,他有点不习惯,手忙脚乱,不过每当看到一天天健康成长的女儿,他又觉得这些付出都很值得。

  彭超平时爱好摄影,在妻子怀孕期间和女儿出生后,他用手机和相机,没少给母女俩拍照。“不求女儿大富大贵,只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虽然平时拍得不少,可我毕竟不专业。我想等疫情过后,到照相馆里给女儿拍一套漂亮的百天照。”(本报记者 李霞)

  “我的身份证丢了,该咋补办呢?”“我的孩子该办身份证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4月15日上午,市公安局北渡分局南环路户籍室民警秦利红一上班,便开始忙着接听咨询电话。有居民到窗口办理业务,她马上笑脸相迎,热情接待。

  上午将近9点钟,辖区居民王女士来办理身份证,秦利红在采集照片前,拿出一个放有梳子、镜子等物品的小包,提醒她梳理一下头发。“哇,你真是太贴心了!”王女士啧啧称赞。“我这里还准备有深色衣服,希望给大家提供方便……”秦利红笑了笑说。

  从警11年,秦利红在户籍民警这个岗位上已度过7个年头。每逢节假日或者中高考,她常常需要在户籍室值班,为急需办理户籍或身份证等业务的居民提供便利。每年大年初三为群众预约办理身份证、户口业务已成为南环路户籍室雷打不动的规矩,它更像是秦利红与群众的一个约定,今年也不例外。

  “往年正月初三,我都是在单位值班,今年则是正常上班。”秦利红说,疫情突袭,市公安局通知他们1月27日(正月初三)全员上班。从那天起,她和同事们几乎就没有休息过。“今年正月初三那天,来办理业务的人非常少。”秦利红记得,那天一大早,她为网上预约新生儿入户业务的魏先生办理了户籍业务,随后,就很少有人来了。她把手机号贴在派出所和户籍室门口,希望春节期间能及时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疫情严重,2月1日市公安局户政处便通知我们预约办公。”秦利红说,群众有急事要办身份证等业务的话,他们还要提供服务。整个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办理身份证、户籍业务的人非常少,但秦利红和同事反而更加忙碌。“随时会有工作指令、通知等下达,我们要第一时间签收、汇报领导、安排落实、反馈结果。每天要汇总各种报表。”秦利红说,面对疫情,身为党员,就要做逆行勇士。

  3月9日,户籍室恢复正常办公后,业务量很大。她每天早早赶到单位,做完消杀,再为来访人员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办理业务等,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秦利红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她的工作照还被平安平顶山微博采用,被大家喻为最美警花。虽有“河南省户口清理整顿工作先进个人”“平顶山市优秀公务员”等多项荣誉加身,但她总觉得自己为居民做的事情远远不够。她说,户籍和身份证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及时办理,就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不便。有的老人身份证丢了,因为行动不便一直拖着不去补办,直到用钱或住院等急需证件的时候才着急万分地找到派出所。

  “如果居民行动不便,我可以上门办理业务。”她真诚地说,今年她要多多利用节假日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尤其是老人提供服务。

  昨天上午,家住郏县东坡路南段的申清杰坐在电脑前,把相机里的照片上传到图库里,分类保存。问起他在今年有啥心愿时,这位资深摄影家说:“我希望疫情赶紧结束,趁着美好春光,拍摄一组古建筑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来纪念这个非凡的春天。”

  申清杰自1992年从事摄影工作至今,主要拍摄风光、人文和新闻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先后有300多幅作品分别在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年鉴、大众摄影、平顶山晚报等媒体上发表,并在中国政协委员古村落摄影作品展、第四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党徽闪耀中原展上展出。30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摄影大赛中获奖或被收藏。

  申清杰说,千年古县郏县是他生活的地方,这里的文庙、山陕会馆、孝子坊和明清时期民居等古建筑不仅造型精美绝伦,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河南传统戏剧也已传承上千年。从小长在古县、听着传统戏长大的他,背着相机走遍神州大地、领略壮美山水后仍忘不了家乡的古建筑和传统戏剧的古韵之美,就想用手中的相机把这二者结合,拍摄出一组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可是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心愿还未能实现,他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早日完成自己的拍摄计划。

  4月12日上午,郏县东坡路中段一个普通的小院里,女主人王艳萍静静地坐在屋内窗前,桌上一杯青茗茶香袅袅,齐耳短发的王艳萍时而眉头微皱,时而执笔记录,一首童谣诗歌一会儿便跃然纸上。谈起今年的心愿,王艳萍说:“我期待着疫情快点过去,把我的《郏县民间谜语选编》尽快出版。”

  今年65岁的王艳萍是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退休干部。2007年,外孙女丫丫的出生带给她无尽的喜悦。因自己酷爱文学,王艳萍就想着给丫丫留下一点精神食粮,也想通过创作活跃自己的大脑。有了梦想,王艳萍很快付诸行动。她每天细心观察丫丫的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然后进行创作。她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诗句把小丫丫可爱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丫丫一天天长大,王艳萍创作的童诗作品也越来越多,她还开通了博客,申请了QQ,把自己的童诗作品上传,与网友切磋交流。2010年4月30日,《小学生拼音报》发表了她的作品《小丫丫帮妈妈》,这让王艳萍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热情更大了。为了拓宽创作思路,她深入幼儿园、学生公寓等地,去捕捉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点点滴滴。由于她创作的作品源于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广东教育出版社、少儿画王杂志社等纷纷向她约稿,她的作品不断见诸《小学生拼音报》《幼儿智力开发画报》《中华文艺传承》等报纸杂志。同时,她创作的《小丫丫爱动脑》《正月十五闹元宵》等200多首作品还被谱了曲,在校园里传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圣野先生读过王艳萍的作品后,赞她为“童诗姥姥”。

  经过7年的辛勤笔耕,王艳萍先后出版了五本诗集,其中《长翅膀的小榆钱》入选2017年河南省农家书屋,获2017年平顶山市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2015年,王艳萍得知民谣属于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就更加注重搜集民谣。她走遍了郏县各乡镇,走访民谣传唱者800多人次。

  2019年12月,王艳萍和丈夫王光洲编著的《郏县民间歌谣选编》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收集传统歌谣540多首。在搜集民间童谣的同时,王艳萍又开始对郏县民间谜语的搜集,走遍全县15个乡镇,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郏县民间谜语。由于受疫情影响,尽管她的书稿已经整理成册,却一直未能出版。“我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把《郏县民间谜语选编》尽快出版,让更多的人感受郏县的厚重文化。”

l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由中国评论编辑